近日,一台根据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的甬剧《典妻》在浙江宁波上演。
《典妻》演出说明书的封面是一条碎石路和一条小河沟,淡淡的水粉画画面透出江南雨后的味道。关于碎石中间生长出来的小草,该戏的导演曹其敬说:“我在柔石的故乡宁海呆了5个月,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就是这种石子路,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践踏过它,但在它的缝隙里,依然生长起了顽强的小草。”这种顽强的小草和卑贱的碎石路给了曹其敬和编剧罗怀臻一种了解、演绎半个多世纪前柔石笔下那一个个人物和故事的灵感。
柔石虽然在30多岁就离开了人世,但从《为奴隶的母亲》等小说中,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他逼人的文学才华。故事以民国初年的浙东农村为背景,丈夫染上赌博酗酒等恶习,儿子春宝又久病不愈,无奈之下,丈夫以100块大洋将妻子出典给渴望能生一个儿子的老秀才。3年中,妻给老秀才生下了儿子秋宝,虽然老秀才对妻也不错,但秀才大娘子不容妻的存在,3年期满后,妻不得不离开秋宝回家。但当她回到依然难改恶习的丈夫身边的时候,妻发现:春宝已经奄奄一息……柔石淡淡的笔触就像江南雨后的云雾,白描式地叙说着人间的苦难。
应该说,柔石的原著并不十分适合戏剧的表演,因为人物性格的冲突、情节的变化等都缺乏戏剧性。为此,罗怀臻在剧本上做了一定修改,突出了妻子在秀才家中尴尬地位中的矛盾,还有妻最后回到家时发现春宝早就已经死去等情节,渲染了全剧的悲剧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甬剧《典妻》还挖掘了悲剧性的更深层的含义。著名文学评论家蓝棣之先生曾评论《为奴隶的母亲》说,小说这种对女性的双重掠夺的控拆只是作品的显在结构,在这显在结构的背后,却隐藏了一个也许小说家柔石本人也未必自觉的潜在结构:奴隶母亲正是在“典妻”的生活经历中,才真正体验到男人的温柔体贴和生活的安定富足,因此在"典妻"期满之后仍想继续留在男主人“秀才”家中。由此,小说生成了两种意义结构,并且两者都有其历史的和逻辑的合理性,但是放置在一起,却相互冲突甚至彼此颠覆。真正的悲剧性意义也许在此。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种意味的存在,才使得该小说在今天被改编成戏剧后受到广大都市观众的追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影子似乎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与罗怀臻以前的《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班昭》、《李清照》等大开大合的戏剧风格相比,专家认为《典妻》更注重描写特殊情境下的心境,情节虽然平淡,“但大拙似巧,反映了编剧风格的日益多元化”。
还有一点引起戏剧界人士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地方小剧种甬剧在《典妻》一剧中所反映出来的表现力。甬剧属于花鼓滩簧声腔,是用宁波地区方言演唱的戏曲剧种,诞生于农村,早年却曾进入上海,红过一阵,但最终和当时很多进入上海的剧种一样,退回了发源地。这次《典妻》的排演,可以说是甬剧不甘民间化而再度进入都市的一个尝试。

(陈彬斌,《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