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CCTV—11空中舞台转播了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出的一场规规矩矩、像模像样的传统京剧折子戏。李佩红连唱三出,张克前一出二黄的《三娘教子》、后一出西皮的《武家坡》,二人的份量都不轻。由于本人喜欢杨派对旦角一窍不通,所以对李佩红不敢妄加评论,而对张克禁不住要大喊三声:好!好!好!

第一个好——剧目好。杨宝森先生留下的录音资料中找不到《三娘教子》,其实杨先生生前常唱的戏绝不仅是“杨失伍”,像《打登州》、《南阳关》、《汾河湾》、《御碑亭》、《黄金台》、《上天台》、《连营寨》、《坐楼杀惜》、《打侄上坟》、《打鱼杀家》、《法场换子》、《举鼎观画》、……这些戏也常演出只可惜没留下完整录音资料。现在学杨派的人大多连杨先生留下完整录音的那几出还没学全,就喊着要创新,殊不知杨派剧目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杨派传人任重道远。张克带了一个好头,不知张克这出《三娘教子》是谁传授的,还是按杨派规律自创的,反正听起来是地地道道的杨派路数,杨味醇厚。好!

第二个好——低调门好。新年晚会上张克以升F调唱《大保国》嗓子失润,这次与程派青衣合作,不知是为了迁就旦角还是为了自己嗓子,二黄用的降E调,西皮也只是E调。

这一来,在杨派再传弟子中,终于出现了宽厚动听的声音,打破了历来盛行的高而尖的、只学杨的腔、不学杨的声的假杨派的局面。我历来认为嗓子太便利的人(调门高)是唱不好杨派的,杨派之区别于余派主要不在唱腔,而在发声。杨先生嗓音的特色不在于有没有高音(状态好的时候高音同样好),主要在于宽厚圆润,好比是美声中的男中音,他唱高音时给人一种“够”着唱的感觉,这种感觉融入戏里、配合人物感情使人感到很有劲头,像《文昭关》西皮快原板“满门家眷血染红”的“染”音往上滑直滑到嗓子有点疵花才有味,嗓子太便利的人唱此字轻松地一带而过反而味同嚼蜡。张克以前用升F调唱二黄时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但从没有像今天《三娘教子》用降E调那么动听,那句散的“老薛保上前忙遮拦,你要打将老奴责打几下……”唱出了彩,与《清官册》“自盘古哪有个君与臣带马”有异曲同工之妙。实践证明,张克的中低音也是不错的,不一定非要奔高调门,特别是杨派。

第三个好——心态好。余—杨派贵在中正平稳,规规矩矩,不以花腔、长腔、高音取悦观众,不贪图廉价的掌声。这就要求演员有个平稳的心态,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今晚张克的表现就是如此平稳,直到终场最后一个长腔“重相见”都是一带而过,从没有刻意向观众要好,这才值得给个好!相比之下,目前许多当红名角的表现就太不够档次了。

三声叫好之后还想挑点毛病:似乎演员对字音的掌握还有些欠缺,念白中有个别倒字的地方,杨派“上声”字很有特色,例如“爱子之意”的“子”,一般应上扬,而不应低念。另外,“把好言当作了恶说”的“说”字虽属“上口字”但为了服从“梭波辙”似应唱本音shuo(马连良先生就是这样唱的),如果唱成上口就变成“乜斜辙”而与相邻句子不合了。合辙押韵这一规则是不因流派而异的。

本贴由撕边一锣于2003年8月31日01:18:25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