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先生于1922年成立承华社,次年编演了三出古装戏《西施》《洛神》及《廉锦枫》。前两出戏梅花先生晚年仍上演,《廉锦枫》一剧由于种种原因50年代初偶演过几次。该剧取材于小说《镜花缘》,演廉锦枫学医治母病,入海取海参,误落渔网。林之祥、唐敖等路见此事,用银钱将她由渔夫手中赎回。她二次入海,刺死蚌精,采得大珠,赠与林、唐等答谢其赎救的厚意。
全剧包括了所有[西皮]唱腔:[慢板][导板][原板][南梆子][二六][快板][摇板][散板]等,这在传统戏中是前所未有的。早期梅先生对[慢板][南梆子]先后改过两次,50年代初梅葆玖演唱此剧,由王少卿等对全剧唱腔从新润色,大大丰富了梅派唱腔艺术,其中[慢板]第三句“老娘亲又染了阴虚之症”,更借用了传统戏《祭江》的[二黄]唱腔(《祭江》一剧,梅兰芳当年所演示的唱词与其他演员不同),[西皮]中掺入[二黄]也是梅派唱腔一大特色,此后即少见演出,也未见有音响资料,只有梅派名家包幼蝶先生在港、申两地教了些票友。
“刺蚌”的[反二黄导板][原板](下接[将军令])也是旦角首创,并吸收了老生[反二黄]的唱腔,在当时风靡一时。50年代如《碧波仙子》(赵燕侠)《西厢记》(张君秋)等纷纷效仿。
梅兰芳早年剧目均以歌舞为主,此剧“捕参”时的身段做表,“下海”时的刺蚌舞,受到国内外的欢迎。“刺蚌”时使用单剑与《红线盗盒》有异曲同工之妙。1924年应日本宝冢电影厂之邀摄有电影。
自梅兰芳之后二三十年代雪艳琴、陆素娟、李香匀等以及四五十年代杜近芳、言慧珠、梅葆玖、陈正薇、童芷苓等均演出过全部《廉锦枫》。近年舞台上偶而只见“刺蚌”一折,荧屏上所见“捕参”一场,无论吹腔、舞蹈均已脱离梅派风范距梅派风格相差甚远,只能算作“新编廉锦枫”,甚为可惜。由此甚至影响到初学者,所学梅派《廉锦枫》即是如此,岂不是误导?

(摘自 原《梨园周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