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只就《搜孤救孤》中的一句唱腔和一句念白作分析(依据1947年孟小冬在沪为杜月笙六旬寿演出的钢丝录音),以见余派艺术精美卓绝之一斑。
《搜孤救孤》第一场公孙杵臼与程婴定下救孤大计后分别下场,下场前各唱两句散板,程婴唱词为:“弟兄二人把计定,救孤的事儿我担承。”从唱腔上分析,这两句的旋律比较平直,没有什么突兀起落之处,但却平中见奇,淡里显味,值得细品。好就好在“我担承”的甩腔上。其实这是一个“大路腔”,和《战太平》中“但愿此去扫荡烟尘”的拖腔几乎如出一辙。这个腔姑且名之“疙瘩腔”(疙瘩腔者,行腔之时声带喉咙略微颤动,使唱腔摇曳而有韵之谓也)。一般的唱法,是声带喉咙震颤两次,徐徐出之,如《战太平》即是:而《搜孤救孤》只颤摇了一次,这就是大同而小异。但只这一点细微的差别,就把程婴救孤的沉着冷静和坚毅决心唱出来了,耐人咀嚼。
余派念白也独具特色,真正是抑扬顿挫,“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而且特别注重生活化、口语化,不矜持做作。在“劝妻舍子”程妻不听程婴的苦劝,拒绝舍子,和程婴闹僵时,公孙杵臼出现了,程婴见了公孙杵臼有点不好意思,在公孙问:“先前言道我那弟媳妇颇通大义,如今她为何不肯?”时,程婴一下子无言答对,本来么,自己打保票能说服妻子舍子,现在却兑现不了;但自己也确实尽了力了,苦劝和恫吓的手段都使尽了,真是又气又急又委屈,只得嚅嗫着说:“呃,这呃、呃……是她不肯哪!”传神地刻画出程婴既不好意思、满心急燥又不得不找话回答的心理状态。因此,这句道白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堪称无美不备,妙到用语言无法形容(何况笔者笔拙),读者还是自己去听去感受好了。
(摘自 原《梨园周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