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4万江西考生走出高考考场的时候,江西有这样一群12岁至16岁的孩子,他们完成了在河北艺术职业学院3年的学业,在6月10日中国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当天,怀揣平均85分的结业成绩登上开往南昌的列车。
他们便是“赣剧七班”的39名学员。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江西省赣剧院曾委托江西省文艺学校(今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开办了6期赣剧班。由于“赣剧五班”集体改行,“赣剧六班”全部出走,到2014年江西省赣剧院整整30年没有科班学员,赣剧舞台上出现了严重的行当不全、人才断层,急需新鲜血液。
2011年赣剧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12年江西省赣剧院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在两个“国字号”招牌到来之后,为了改变地方代表剧种的生存现状,传承、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2014年省文化厅争取到一批中专生名额,向全省招收了39名“赣剧七班”学员。这批学员行当完整,赣剧九行头(老生、正生、小生、大花、二花、三花、老旦、正旦、小旦)以及乐队的主胡、司鼓一应俱全。他们的培养由江西省赣剧院出资,学业5年,其中河北的院校代为培养戏曲基本功3年,江西省艺术职业学院赣剧表演提升2年。
2014年10月8日,这批孩子带着使命,在随班老师的带领下从南昌赶赴石家庄,开始了3年的学习。
江西省赣剧院将“七班”的孩子当作宝贝疙瘩。尽管剧院经费有限,但他们3年还是抠出200万元用于培养这批孩子。为了让他们在校安心学习,学好各般武艺,剧院为每个学员出学杂费,每人每年不少于1万元。他们还积极争取政策和经费,对符合贫困家庭、品学兼优等条件的学员给予助学金等扶持。
带着扎实的童子功,“赣剧七班”回昌了。接下来两年,如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艺术水平值得思考,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政策、制度,让这批孩子留在江西的舞台上。“两年后,如果这批孩子没有50%以上留在团里,那这样为别人做嫁衣裳的培养结果就是失败的。”江西省赣剧院院长王季华说。
去年2月,江西省首届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颁奖晚会,首次在江西登台的“赣剧七班”学员,让人眼前一亮。去年“赣剧七班”16名学员参加了省赣剧院为江西玉茗花戏剧节精心打造的《邯郸记》这样的大戏,给剧目增色不少。为了让孩子们不荒废学业、保持状态,6月10日一回昌,一部分学员将参与“精准扶贫 同步小康”赣剧专题演出的排练。一部分学员参与省赣剧院“三区人才扶持计划”对口扶持县——莲花县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扶持剧目《并蒂莲花》的创作。
记者了解到,在江西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江西省文化厅日前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开办“赣剧班”的相关工作。9月,“赣剧七班”有望在江西的课堂继续深造。(记者 郁鑫鹏)
(摘自 《江西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