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寻百年之声 传文化之脉——拯救濒危(稀有)剧种两夹弦理论成果集”在山东济宁发布。作为“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实施以来的第3个项目,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和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的共同努力下,两夹弦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成果集由两夹弦青春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理论专著《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两夹弦研究》、图典《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两夹弦图典》和纪录片《永传唱的两夹弦》4部分组成。
据相关戏曲普查结果显示,山东目前有28个地方戏曲剧种,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半数左右剧种都处于濒危状态,发展举步维艰。“地方戏曲保护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在2014年撤所建院伊始就组织实施了‘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并独创了‘三位一体’濒危剧种保护传承模式。通过4年的精心运作,‘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已经成为山东濒危地方剧种的孵化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积强告诉记者。
日渐式微的两夹弦重获新生
两夹弦是流传于鲁西南地区的地方戏剧种,曲调丰富、唱腔婉转动听,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曾经,仅菏泽地区就有多个两夹弦专业剧团,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仅有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这一个专业机构在延续着两夹弦的历史。近年来,由于老演职员退休、新生力量培养缓慢、经费不足等种种原因,两夹弦剧种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于2017年正式启动 “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两夹弦项目,按照 “三位一体”濒危剧种保护模式对其展开抢救性保护工作。这也是继菏泽大弦子戏、聊城冠县蛤蟆嗡之后实施的第3个濒危地方戏曲剧种保护项目。
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侯彦丽表示,自2016年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将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列为艺术研究创作基地以来,两夹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心在政府财政支持、人才培养、剧目创作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艺术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发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她说。
“三位一体”模式拯救濒危剧种
所谓“三位一体”,即围绕濒危(稀有)剧种,推出一台剧目、拍摄一部纪录片、出版一部理论著作。
在剧目方面,两夹弦青春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艺术实践专业人员为班底,从2017年7月起开始进行剧目创排工作。为了使剧目更贴近观众,主创团队规范了两夹弦剧目样式的整体性,呈现了风格的完整性和各类人物表演的统一性,为传统的两夹弦舞台表现夯实了规范化的戏曲样式。同时,剧目还强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悲剧的渲染,将整个戏的悲怆、凄惨推向高潮。“剧目的完成,使两夹弦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山东戏曲舞台上,让观众从舞台上直观感受到这一古老濒危剧种的艺术魅力。它所带来的不仅是一出剧目的复活,更是一个剧种的重生。”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非遗所所长郭学东说。
理论专著《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两夹弦研究》通过对两夹弦的保护与传承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并加以理论化,首次着眼于两夹弦与定陶社会变迁、美学理论、新时期民间渗透等方面的关系,将两夹弦的理论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纪录片《永传唱的两夹弦》以科研人员抢救濒危戏曲剧种为切入点,记录了科研人员和基层文艺工作者在挖掘、复排濒危剧种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对地方戏曲的喜爱和痴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夹弦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三位一体”的基础上首次增加了图典。主创团队长时间跟随剧团演出、生活,足迹踏遍菏泽市定陶区的大部分村镇,拍摄图片、收集资料和老照片,最后形成了全面展示剧种样貌、探微艺术细节的《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两夹弦图典》。
贡献地方戏曲保护的山东经验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实施以来,大弦子戏《两架山》《金麒麟》,蛤蟆嗡《武训舍情》、两夹弦青春版《梁山伯与祝英台》4部剧目先后登上舞台,在角色行当、表演程式、音乐唱腔等方面体现了本剧种的艺术特色,为剧种发展夯实了艺术根基,同时也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2017年,“濒危剧种保护传承模式创新”项目获得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这是由山东省政府颁发的山东省文化艺术科研领域的最高奖,代表着山东濒危地方戏曲的研究保护工作获得省内最高认可。同年8月,原文化部非遗司以专题简报的形式在全国宣传推广“三位一体”濒危剧种保护传承模式,简报指出:“‘三位一体’的濒危剧种保护传承模式将艺术科研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学术与实践结合、学术指导实践、实践推动学术的良性循环。这套模式成功整合了学术资源与艺术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术研究更为深入地服务于艺术实践,是山东地方戏曲保护的重要经验。”
通过“三位一体”保护模式的实施,山东省菏泽市、济宁市、聊城市等地原本没落的剧种和剧团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有的成立了专业院团,有的解决了人员编制和扶持资金问题,有的实现了建设剧场的目标。濒危的地方戏曲剧种慢慢恢复了活力和生机。张积强表示,山东目前尚有多个濒危剧种亟待系统性保护,前路艰辛,道阻且长。“但我们艺术科研工作者有信心、有恒心,同时也有责任心将这一工作深入开展下去,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他说。(记者 连晓芳)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