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只有话剧才称得上现代戏剧吗?中国话剧起源于1907年在日本成立的春柳社吗?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戏剧主要的特征是启蒙与救亡吗?传统艺术的回归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吗?……教育了一代代学生的中国戏剧史相关答案,在新出版的《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中,几乎都被翻新了。6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著名戏剧理论家傅谨撰写的《20世纪中国戏剧史》在京举行新书发布会,白烨、孟繁华等评论家与表演艺术家李维康、濮存昕等人一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20世纪中国戏剧史》是傅谨教授多年从事戏剧史论研究、长期关注戏剧实践发展的集大成著作。该书总计120万字,将20世纪中国戏剧以1949年为节点分上、下两段,以时间为经,系统梳理从1900年到2000年整整100年的戏剧发展,记录历史事件,阐述戏剧与时政、经济、文化的互动,展示了中国戏剧的百年进程和内在脉络。和以往的中国戏剧史往往集中谈论话剧发展史不同,该书首次将20世纪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和话剧一起,放在戏剧的整体里进行历史观照。“戏剧是一个整体,尽管它分为很多剧种,尽管它在很多不同地方发声,但它是一条主线,大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所以它不是不同剧种单独发声,它就是一起发展的结合体。”在发布会上,傅谨这样阐释了他的观点。由此,书中坚持戏曲始终是中国戏剧的主流,在戏剧史的撰写中凸显戏曲的核心地位,以还原中国戏剧史的本来面目。
该书还打破了以往戏剧史以戏剧文学(剧本)为主要叙述脉络的方式,从政治、艺术、娱乐三个不同层面,阐释20世纪戏剧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化、政治与艺术、城市与民间、演出与市场等问题。傅谨说,在思考20世纪中国戏剧史时,他做了很多个案研究,这给了他非常大的启发,比如,他认为谭鑫培最大的贡献,是在20世纪初创造了一个特别切合时代特点的新的美学,“我觉得当我们仅仅做一个剧本历史的时候,像谭鑫培这样有代表性的人物无处安放。”
此外,傅谨在书中再次提出,中国话剧的起源不应该定义在1907年李叔同等人在日本成立的春柳社,“无论是从话剧人的角度,还是从话剧的发展脉络来说,都是南洋公学的学生演剧对后来的影响更大,而不是在日本的一批留学生演的一个外国戏。”书中类似翻新中国戏剧史的观点不胜枚举,对于有可能引发的争议,傅谨表示希望能迎来学术讨论的契机:“期望大家给我很多的批评,包括怎样处理20世纪中国戏剧这个大的构架,以及怎样看待不同时期的特点。”(记者 刘净植)
(摘自 《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