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啊!”一声高亢激昂的喝喊,久久地在排演场内回荡。紧接着扩大回响着[急急风]侧幕后走出高派传人辛宝达,此时他扮演的孙安,被无端廷杖四十,赶下金殿。只见他头戴甩发、左手托纱帽、右手撩官衣,浑身颤抖、举步踉跄、台中小蹉步,回身戴纱帽、抓袖撩袍,在[水底鱼]中一步一顿,由慢至快,跌跌撞撞奔回自家厅堂。此时我坐在台下,对身段和录音配合深表满意。忽然一连串支吾不清的大声呼叫,在我身旁响起。原来李和曾突然站起,拄着手杖三步并两步奔到舞台边,冲着他的弟子嘴角微颤、反复讲着:“不对,不是这样……”。他见众人围上来搀扶,老人焦躁地手指自己的嘴巴,手拄拐杖,眼睛里流露出无奈的欠意。他深恨病魔缠身,使他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艺术见的。李先生的焦灼,由他的老搭档名花脸赵永泉先生道出真谛。在60年代,排《孙安动本》前后,京剧院李和曾、李少春二位名家,同拜周信芳先生门下,化麒派为己用。刚才宝达这段全套动作,就是李和曾吸收麒派神韵,精心设计的,渗透了他的心血、饱含着他尊师敬艺的成果,岂可潦草而过?永泉导演走上台,向辛宝达面授戏理,宝达心领神会,一遍遍认真演练,直至李先生呵呵大笑,“哎,对喽!对喽!”
在送李和曾先生归家的车上,他和永泉先生倍加感慨,回忆此戏由山东柳子戏搬上京剧舞台的经历。50年代末,马少波在山东相中《孙安动本》,布置二团李和曾、景荣庆、江新蓉、江世玉等担任主演,由翁偶虹、祁野耘改编剧本,费文治、任子衡音乐唱腔设计,樊放导演。由下地到彩排十三天左右,靠的是群策群力、演职员的敬业勤奋精神。如徐龙的扮演者景荣庆先生极富创造力,他塑造的徐龙性格鲜明,京味独特,为全剧烘云托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曾先生高兴地讲:“这次配像老景接下徐龙这活儿,把宝达,把戏托起一大块。”
几十分钟的旅程攀谈,使年轻的出租司机颇感兴趣,他冲李先直楞楞讲:“瞧您准是个大首长。”和曾先生忙讲:“我是唱戏的,我叫李和曾。”小司机听罢直愣神,永泉搭腔:“他们这岁数,提歌星影星还行,提您他们哪知道!”李先生苦笑着摇头,艰难地走下车去,望着他的背影,我不由得一阵酸楚。是呀!五六十年代,一开“话匣子”总能听到他的声音,无论工矿、部队、街道,一提李和曾,都会引来人们热情致敬,人们太熟悉他了。“十年浩劫”和疾病,使他过早离开他心爱的舞台和观众,人们又不太熟悉他了。但是我想象他这样的艺术家,京剧界的功臣,今人和后代子孙是不应该忘记的。
(摘自 原《梨园周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