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昨天下午,一些从20世纪60年代起绝响的声音从杭州东坡大剧院传来。这些重生的声音,是现场的大多数观众从未耳闻的,但它们又是那么似曾相识。
杭曲、四明南词、绍兴平湖调等绝迹于舞台四十多年的曲种和它们现存的兄弟姐妹南词、宁波走书、温州鼓词、兰溪摊簧、平湖钹子书等一起,构架起了昨天“钱塘曲荟——古曲今声”的立体空间。这些曲种作为浙江曲艺的代表,体现出了曲艺的生存现状。
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表演艺术,在经历了时间与社会的双重洗涤以后,有的被民间摒弃,有的继续以“小调”的低姿态出现在乡镇农村,它们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同样民间的蓝印花布等却成为当代时尚生活的钟情之物。
昨天,唱着四明南词的女演员叶群说,我和乐队所有人都从来没有听到过四明南词,好不容易才学会,听听也还好听。记者从询问中知道,叶群不是一个职业演员,教她的人叫李微,一个住在宁波的甬剧作曲家。李微对记者说,四明南词绝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比较高雅,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才能欣赏它,这也使它难以在广大民众中广泛普及。
再看“兰溪摊簧”,来自兰溪的研究者、72岁的陈永源说,摊簧坐唱虽然已经绝迹,但它的音乐唱腔却是被婺剧等我省地方剧种所吸收了。因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兰溪摊簧还活着。
传统文化中很多门类的“生与死”在今天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此次钱塘曲荟中,主办者费了好大的力气让一部分曲种得以重生。然而,记者认为,曲荟的意义应该不仅仅是重生,更重要的是它提醒今人:要用科学的方式保留这些民间艺术的“基因”。
省曲协主席马来法惋惜地说,现在,很多民间说唱艺术随着一些老艺人的去世就消失了——没有文字的遗存,没有VCD。马来法说,有些人因为工作和个性兴趣的原因而关注着那些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的曲种,但他们的力量是微薄的。
记者 吴蒂 孔玉莉(摘自《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