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不少好东西,曲艺算一种,可作为传统艺术的曲艺如何发展?圈里圈外有两种意见:其一,焦圈豆汁,原汁原味,完整保留;其二,豆汁加白糖,改造革新,发展继承。细琢磨,第一种意见偏重于感情,第二种意见注重于现实。如今,北京文艺台又将推出一档新栏目,叫"新曲艺"。
新曲艺的"新"是什么?是时间概念,和旧相对?还是另辟蹊径,与原有曲艺平行发展?还是形式创新,老瓶装新酒?"新"的定义很难定准确。日前,京城一些曲艺和音乐方面的专家聚在一起,大家就"新曲艺"应如何操作,提了不少好建议。
一上来摆大鼓,就让人烦
大鼓艺人奉周庄王为祖师爷。相传,周庄王每天下朝回家就把朝中新鲜事讲给他母亲听,母亲老迈年高,听时有时冲盹儿,周庄王就打几下鼓,以使母亲精神起来,后人即效仿说书。
现在再打鼓不仅不能让观众醒盹儿,没准还会打跑观众。京韵大鼓著名演员种玉杰说,我出去演出,还没说什么,观众就先兴师问罪---一上来摆大鼓,就让人烦;再加上三大件:三弦、四胡、琵琶,就更让人烦。女儿初二教材里编入了介绍戏曲、曲艺的内容,女儿回来跟我说:爸爸,欣赏课上我们听了您唱的《丑末寅初》,唱得那么硬,一点也不好听。我一听忙问,是不是三大件伴奏的那个版本?女儿说,老师就只有这个录音。现在我唱京韵大鼓在发声、运气上都变柔和了,而且用乐队伴奏。我赶忙将最近经过探索的新《丑末寅初》的录音给了女儿带到学校去听,女儿回来后高兴地说,这回同学都说好听。现在,我再出去演出就很少打鼓了,伴奏也不仅是三大件。我认为,"新曲艺"主要应是形式上的突破。
三个忌讳:忌白开水、忌陈谷子、忌四不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景寿认为"新曲艺"要有金刚钻,差一点也不行。做"新曲艺"有三个忌讳:忌白开水,做出来的东西没有味道;忌陈谷子,非要抱着原汁原味不放;忌四不像,什么都是就什么都不是。
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汪宝琦也说,解放后曲艺都发展50多年了,还强调原汁原味,这不是创新。曲艺本身其实在不断发展,但艺术家一旦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有保守的一面了,再创新难免有难度。今天再提到"新曲艺",我认为要有全新方案,与所谓老的不搭界。应该不拘泥于一种"新",带有新的观念,新的创作,新的唱法的都可以。
曲艺集中代表着平民,应该是平民文化
音乐人宋小明谈到了受众的问题。他说,我认为喜欢曲艺的人应该在27岁到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有了自己的品味,希望自己的音乐世界再大一些。曲艺集中代表着平民,是平民文化。"贫嘴张大民"应该是曲艺表现的,瞄准城市百姓,这是曲艺生命所在。这些年曲艺之所以越来越脱离市场,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作曲家伍家骥尖锐地指出,现在的艺术工作者学历高了,技术高了,但总是和大众有些脱离,在做一种假的精神贵族。从曲艺来说,技术和演唱都比过去成熟了,但同时也没有了危机感。"新曲艺"形式上的创新容易,真正的复苏取决于能否真正赢得老百姓心目中一个重要的地位。多关注一些老百姓关注的事儿,语言上有创新或内容上有创新,这样也许会更受老百姓的喜欢。
曲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结晶,但经过这么多年,我们终于明白,"得天"不一定"独厚",先天的优势也许是发展的禁锢。今天我们来做"新曲艺",在内容上会有些俗,形式上有些土,起点不一定高,但我们可能就在这"俗"中、"土"中、"不高"中,可以把曲艺做得有趣味,有滋味,有韵味,有回味,有品位,让观众有看头,有想头,有嚼头,看完以后还应该有点琢磨头。 (北京日报 徐雪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