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北京国际曲艺节已经曲终人散。本次曲艺节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海外曲艺艺人献演节目有30多个,占了总演出节目的一半左右,其中有些艺人的出色表演博得了比中国内地演员更多的笑声和掌声。然而,这次国际曲艺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笑声,在为中国曲艺国际化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热爱和关心中国曲艺的人士也开始思考:曲艺国际化,在新世纪应该怎样"吹拉弹唱"? 曲艺作为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艺术门类,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曲艺的国际化发展,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曲艺理论家汪景寿的话说,是理论与实践齐行,创演与研究并进。 新时期以来,我国曲艺艺人频频到国外演出,使外国人领略到中国曲艺的风采。1989年,马季和赵炎更是在新加坡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喜爱相声的狂热。北京大学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向外国留学生开设曲艺课,一些艺人也广收洋弟子,著名相声艺人丁广泉洋徒很多,这次曲艺节上,他的众多洋弟子纷纷赶来,与老师同台献艺。 另外,近年来华人移居海外者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曲艺爱好者,中国曲艺也跟着漂洋过海,在异国生根发芽。澳大利亚的华人组织了很多粤曲团体,加拿大则有更多品种的中国曲艺演出。
外国曲艺爱好者在曲艺国际化上更是起到了桥梁作用。汪景寿对记者说,喜爱中国曲艺的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曲艺实现了由好奇、模仿到创作的三级跳。许多留学生学成归国,向本国学生教授汉语,也介绍了中国曲艺。中国观众熟悉的美国人莫大伟,他在自己执教的密执安大学组织绕口令比赛,系主任都被他拉来表演相声。而外国学者在曲艺理论研究方面更是实现了两个"三级跳":学位上,有进修生、硕士生、博士生;成果上,有翻译、论文、专著。许多外国学者把研究中国曲艺作为终身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四处寻访艺人,收录第一手资料。在某些资料掌握的权威性上,国内学者都无法比拟。这些学者也是曲艺传播人。
曲艺国际化进展喜人,但有关人士指出,当前曲艺的国际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天津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梓钰认为,以往的国际曲艺交流主要局限在华人圈内,以对中国曲艺的学习研究为主,这使得中国曲艺基本上还无从借鉴别国的说唱艺术。
中国在向海外推荐曲艺时,品种也不够丰富多样。新加坡《联合导报》高级编辑陈伯汉认为,中国说唱艺术团海外献艺,多偏重于说方面,特别是相声。其实也应该向国外大力推荐唱的艺术。
曲艺是语言的艺术,这使它在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中存在着翻译的困难。但汪景寿认为,除了翻译这个难关外,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多年来,我国曲艺向海外传播的方式多是即兴的、分散的、零星的,缺少目的性、计划性;还有,国内曲艺创演状况仍未走出低谷,这是影响曲艺国际化的更深层的原因。北欧亚洲学院研究员易德波女士说,吸引她到中国来的正是那些珍贵的曲艺,而现在这些艺术却越来越受冷落,后继乏人,她感到很痛心。
春风文艺出版社编审耿瑛等认为,中国曲艺要生存,要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就必须适应全球化的趋势。而曲艺要走向世界,首先必须要提高曲艺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新一代曲艺演员尤其应该学好一门外语,尽量做到能用外语创作演出,冲破语言难关。韩国木浦大学教授丁一、日本法政大学教授铃木靖等认为,因特网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曲艺走向世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1世纪的曲艺艺术必须网络化,成为其他国家在因特网上能够理解、接受的声音和图像。耿瑛还指出,中国曲艺的国际化不仅是要推出去,更要引进来,引进国外的姊妹艺术为我所用,中国曲艺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中国文艺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