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国剧宗师"、"武生泰斗"盛誉的杨小楼(1878-1938)于1912年7月,应上海吕月樵、白文奎之邀,赴上海三马路大舞台演出,这里是其父杨月楼当年发迹之地,自然轰动沪上,时年35岁。载誉返京后,杨小楼颇感上海的新式舞台优于北京的旧式戏园,萌生了建新式戏园的念头,便联合名旦姚佩秋、商人殿阆仙商讨此事。时逢珠市口迤西柳树井路北一石头店铺倒闭,因其地理位置适宜,便将该铺及临近房屋一并购置,着手勘察设计后破土动工。经过一年多的建筑施工,一所新颖的剧场于1914年6月建成,名曰:"第一舞台"。
第一舞台是没有台柱子的戏园,舞台为椭圆形。观众座席共三层楼:一楼为池座与廊座,二楼前沿设有包厢席,三楼为散座。座席为靠背椅,取代了旧式的长条凳。可容纳观众总计约2500人左右,为当时京城最大之戏园。舞台中部设有人工转台,台口采用大幕,这在当时北京的戏园来说,都是新颖的。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回忆:"这里的一切建筑、灯光,完全是模仿上海三马路大舞台的形式"。"在民国初年的北京,这应该算是首屈一指最新式的一个戏馆子了"。
1914年6月9日第一舞台首演开幕,是日,各界名人到场祝贺,鞭炮声持续很久,并组织了日、夜两场戏。日场戏码为:占正亭《大回朝》、钱俊仙《镇潭州》、何桂山《钟馗嫁妹》、韦久峰《功臣宴》、钱金福与李连仲《英雄会》、贾洪林与程继仙《群英会》、姚佩秋《马上缘》、朱桂芳与许德义《蟠桃会》、王又宸《黄金台》、龚云甫《目莲救母》,创老旦演大轴之先河。
夜场戏原订:占正亭《飞虎山》、陈玉林《金钱豹》、许荫堂《打金枝》、金仲山与陈桐云《玉玲珑》、沈华轩《金锁阵》、王凤卿与朱幼芬《硃砂痣》、王瑶卿与路三宝《樊江关》。
杨小楼当日以老板身份接待来宾,故未安排演出。孰料日场正戏尚未登场,台上刚演《跳加官》之时,突然楼前院内罩棚起火,浓烟烈火堵门蔓延,经消防队竭力扑救,未殃及后面主体建筑。起火原因众说纷纭,终未查清,当年《顺天时报》等媒体曾有报道。后经修复改建,又重新开业,每日演出夜戏。
杨小楼、董凤岩、刘鸿声、贾洪林、德如珺、金仲仁、王瑶卿、郭际湘、孙怡云、朱幼芬、阎岚秋、黄润甫、钱金福、萧长华等诸多名家均在此演出。名家荟萃,使第一舞台之名享誉京城。1915年,刘喜奎于此首演时装戏《新茶花》,红极一时。1916年底,朱幼芬组建"桐馨社",杨小楼、梅兰芳应邀入盟;首场演出为许荫棠《御碑亭》、高庆奎《卖马》、姜妙香《岳家庄》、九阵风(阎岚秋)《取金陵》、贾洪林与路三宝《乌龙院》、梅兰芳与王凤卿《汾河湾》、杨小楼《落马湖》。凡在此演出大戏,杨、梅合作的《长坂坡》必为大轴戏。1917年杨小楼在此首演《安天会》。1919年,梅兰芳在此首演《木兰从军》。1922年2月15日(正月十九),梅杨在此首演《霸王别姬》。
由于杨小楼只顾演出,不问财务,姚佩秋虽掌财权,却不善理财,殿阆仙虽为商人,因无权不便多问,戏园虽经营多年,所借华俄东方汇理银行建园贷款,始终未还。又因该戏园经理宋介臣得罪银行中方买办孙荩卿,导致孙氏买通伪司法处长白承颐,强判第一舞台欠汇理银行20万元,仅以10万元将戏园折价抵给孙氏。余款由杨、姚、殿三家均摊偿还。自此第一舞台于1919年易主孙荩卿,经理改为孙树仁。
时称京城最大戏园的第一舞台,历时23年多,于1937年11月18日下午2时许,突然后台楼上电门走火,又因是日无戏,故发现火情较晚,熊熊大火燃烧约4个小时,虽经消防队奋力扑救,但因火情较前次更为严重,这座新式舞台终被大火全部吞掉。当年尚小云的"重庆社"正在此演出,所存全部戏箱亦随之化为灰烬。第一舞台从此于京城消失。
3个月后,杨小楼也因病于1938年2月 14日(正月十五)离开人世,享年60岁。其笤帚胡同寓所后院之两层青砖小楼房,系为建第一舞台剩余物料所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