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庆阳市黄土缘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陇剧《医祖岐伯》于9月12日晚在庆城群众活动中心上演,会场座无虚席,观众掌声不断。

岐伯是何许人也?今人也许并不广泛知晓。然而一说到“岐黄之术”,大家都知道指的就是中医。这里的“岐”,便是我国中医学的鼻祖岐伯,“黄”则是我们的老祖先黄帝。《资治通鉴》等一些史籍中都记载了黄帝问道岐伯的事迹。南宋郑樵《通志》曰:“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安化即唐代天宝年间对庆阳的称谓。迄今为止,庆阳一带民间依然保存着许多对岐伯的纪念活动。

例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五的庙会,主要内容就是为岐伯上香祭拜,祈福免灾。而岐伯又为什么能与黄帝齐名呢?也许是因为《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岐伯“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看来他是黄帝的得力辅臣,是4000年前华夏大地上的一位伟人,能将医病原理用于治国之道。但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在医药学方面。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说他能“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

本来要谈一部戏,却引用了这么多历史典籍,实在是因为这部剧作与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真没有夸大其词。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与死伴随着每一个生命,也伴随着每一个民族的兴衰繁衍。在陇剧《医祖岐伯》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体会到了这一点。

当然,作为舞台艺术,它的呈现是活态的、立体的,大大区别于阅读古籍卷册。4000年前的岐伯距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但舞台上的这一个岐伯却让每一位观众感到如此贴近和亲切。 他不就是一个鲜活的、具有广博爱心的医者吗?他不就是一位富有牺牲精神的战士或者将帅吗?当他亲尝那漫山遍野生长着的棵棵草木,也就是后来的中药时,从没有想到过这些小草野花可能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当他劝谏黄帝释放战俘时,从未顾及到大巫师和此前早已形成的陈规陋习在当时人们心中有着多么沉重的心理暗示;当他为人治病挽救了许多生命时,更没有想到自己年迈的父亲会死于瘟疫……而当他与黄帝对坐,将养生之论娓娓道来时,不知有多少观众会在恍然大悟中体验到一份浓浓的感动。

原来,上古圣人就曾教导百姓要依据节气的变化,及时避开各种疾病,清净安逸,寡欲少望,去除忧惧焦虑之心,使真气得到调顺。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所以百岁而不显老。这些《黄帝内经》中的精髓,其源泉都是从岐黄论道而来。

重要的是,似乎很深奥的医学原理,被陇剧艺术家们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竟是如此美丽而又轻松自如地被今天的观众所接受,不能不让人叹服戏剧的魅力!具体到这部戏,编剧、导演、演员的功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陇剧音乐,特别是其中的“嘛簧”,都使全剧具备了多个不可替代的艺术元素。

当地广大观众在观看陇剧时往往能够跟着哼唱,足见其深受喜爱的程度。《医祖岐伯》的演出过程中,观众给予的热烈反响,也让我们看到了地方戏曲剧种深深扎根于本土的顽强生命力。一部戏剧,能让人生发出这么多的联想,它所辐射出的艺术能量,真可以说是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

陇剧《医祖岐伯》总是要让人想到医、说到医。为什么在许多人的脑海里,岐伯的知名度远不及扁鹊、华佗、李时珍呢?这恐怕与文化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

扁鹊见蔡桓公、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又被曹操所杀这些故事因文学作品而广为流传,李时珍的故事在上世纪被拍成的电影由巨星赵丹主演……再想到甘肃创作的两部舞剧《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使多少海内外观众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认识、向往和迷恋敦煌。可想而知,若不是有“岐黄之术”这一说,岐伯的名字也许早就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了。

那么,陇剧《医祖岐伯》会不会起到广泛传播岐伯之名的作用呢?我真诚地这样期待。就此而言,它的成功应当远远超过舞台演出的范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