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赌成性的赌徒好吃懒做,反怪妻子不贤,被前来探家的妗婆一顿责骂……日前,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暨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研讨会的观摩演出,高甲传统小戏、柯派丑行代表剧目《妗婆打》,由柯派嫡传弟子赖宗卯以破衫丑应工,运用地方语言的精妙,以手眼身法步的丰富表现形式,将赌徒的嘴脸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与《妗婆打》同时演出的,还有柯派传统折子戏《花婆闹春》、《闹茶馆》、《管甫送》以及柯派经典剧目《金魁星》。柯派三代传人同台演出,展示了高甲戏柯派丑行艺术的流传有序,也全面展示了福建晋江高甲戏的艺术水平。
在文化消费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戏曲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福建晋江却以高甲戏柯派丑行艺术独树一帜。这一叫得响、站得住的艺术流派,在今天仍然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引起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特别是晋江繁荣的戏曲演出市场、独特的文化生态,以及与艺术流派传承的关系等话题,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认为,戏曲流派活在观众当中,没有观众的热情参与,即使是京剧也很难再有新的流派产生。它的形成是守成法而不拘于成法,在体现剧种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在面对观众的演出中,在观众审美取向的引导与选择中形成产生的。流派的传承,是活态传承,要在与当代观众的互动中,让一代代传承人创造性地继承与发扬,永葆戏曲艺术鲜活的生命力。
事实正是如此。繁盛的戏曲市场,是柯派丑行流派得以形成的关键。据晋江市副市长蔡萌芽介绍,除了晋江专业剧团晋江高甲戏剧团一年300多场演出之外,晋江还有3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常年演出于乡镇农村。晋江有大大小小1000多个戏台,有的甚至一个村就有10个戏台,可以同时演出。除了晋江在册的民间剧团外,厦门、泉州、德化等地的高甲戏剧团也常年驻扎在晋江,晋江每天都有15台以上的演出,有“戏窝子”的美誉。可以说,晋江高甲戏的柯派丑行艺术,正是在晋江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孕育出来的。
深厚的群众基础,频繁的市场演出,使得高甲戏形成了竞争态势。泉州市文化局局长龚万全认为,正是由于地方戏班竞争激烈,在常年的对台戏、擂台戏中,柯派丑行艺术才得以形成并不断丰富完善。而艺术家独特的天分和不懈的努力,是流派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安葵认为,流派传承对戏曲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戏曲传承具备了活态传承的特点,要在观众中流传、在艺术创新中发展,应当出现更多的艺术流派,共同竞争,戏曲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更多的专家指出,戏曲流派乃至于戏曲的传承,要在大的文化生态中进行。晋江地区经济活跃,传统文化丰厚,礼仪习俗浓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进一步研究这一文化生态,研究包括高甲戏在内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相互关系,对于研究戏曲传承乃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链接
晋江是享誉海内外的高甲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以柯贤溪为代表的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的发祥地。在柯贤溪80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塑造了众多妙趣横生的丑角形象,使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和全面,成为高甲戏主要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高甲戏由明末清初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化装游行表演——“宋江戏”吸收闽南民间艺术精华和其他地方戏曲艺术的因素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徐涟)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