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古诗有云:“我邑独少宛马来,大泽茫茫不通陆;外人羡着桃花园,万钱争租一间屋”。由此可见兴化在古时就堪比桃花园啦。范仲淹在此任职时取名兴化,意为“昌兴教化”。兴化不仅风景美,而且还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底蕴,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吧。
板桥道情
道情是流传于扬泰地区的民间演唱形式,演唱者常手持渔鼓简板敲打节拍边演边唱。道情的曲调很多,有[耍孩儿]、[倒板浆]、[银纽丝]、[八段景]等,被收入江苏民歌选的[道情调]即[耍孩儿]。扬剧、扬州弹词中的“道情”,由此衍变。《板桥道情》且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先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作、修改而成。数百年来,“板桥道情”以其俊逸悠远的风格和超凡脱俗的情怀,受人喜爱。
茅山号子
茅山号子是起源于兴化茅山地区的一种民歌,是茅山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用号子形式配以号词,激发情绪,抒出胸意。茅山号子从古代一直唱到今天,久盛不衰,闻名遐迩。茅山号子以舒缓悠长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协调、咏叹自如而独特的民歌风俗。从表现劳动的形式上看,茅山号子分为车水号子、栽秧号子、薅草号子、挑担号子、碾场号子、掼把号子等。演唱形式为一人领唱、多人搭腔。1953年冬,兴化民歌手朱香琳等人在上海参加中德青年联合演出。1956年朱香琳又随江苏省歌舞团赴北京参加全国音乐周,她唱的茅山号子,灌制成唱片发行,赴北京中南海演出。在茅山号子这种演唱形式的基础上,改编有歌舞、对唱、表演唱等。2010年江苏省兴化市的“茅山号子”,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段式板凳龙
最初流行于兴化北部安丰一带,在板凳上用布缠成龙形,三人操持舞蹈。后来在杠子龙、扁担龙、板凳龙等表演形式的基础上,经过整理、糅合、加工、编排,形成游龙形段式“板凳龙”舞。这种龙舞表演形式多样,可长可短,长短结合,合分辉映,既可在室内舞台表演,也适合在大型广场表演。兴化的段式板凳龙继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演出后,2004年赴宁参加全国十运会会徽揭徽仪式,同年参加央视七套“农民丰收迎大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出。
竹泓传统木船
2006年12月初,由竹泓镇申报的“木船制造工艺”项目一举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与保护,2008年6月7日的国发〔2008〕19号中,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共计510项),“竹泓传统木船制作技艺”成功入围,序号920、编号Ⅷ-137。在2009年5月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永干上榜,成为我市首位“国宝”级“非遗”传承人。
整个木船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工序多,工艺难度大,从选料备料到断料、配料、破料、分板、拼板、投船、打麻油等有十多道工序,均为手工操作。竹泓木船均采用纯手工操作,工序繁复,制作过程中没有图纸,全凭造船师傅的眼光和经验。由于劳动强度大,工时耗费多,利润较薄,专业从事此项工作的木工匠人已不足80人,这项百年传统工艺制作,已经面临着随时消亡的危险,急需保护抢救。
各乡镇村庙会
兴化庙会也是一大看点。每年逢过年期间各乡镇、村都要举行隆重的庙会,也就是我们地方话叫“迎会”活动。庙会主要仪仗队由、头锣、横幅、舞龙队、舞狮队、“马皮”、护驾队、吹打队还有许多小孩组成的古侠武装队,比如说,唐僧师徒、八仙过海、济公、七仙女、阴阳判官、白蛇传等。
说完,小编好想出去玩,走起~~~~~
信息来源:网络
内容整理:兴化共青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