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5来广东汉剧院之前,她已经是湖北省汉剧院的业务团长,国家三级演员,为了追求心中向往的艺术,她只身来梅学习广东汉剧,并在短短一年间初放异彩,先后荣获广东省第五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中国第一届少数民族剧目汇演优秀表演奖……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由湖北汉剧转学广东汉剧的28岁湖北女孩嵇兵。

要强女孩七年磨剑终成器

“小时候我非常不喜欢艺术。”嵇兵的话让记者颇感意外。“我之所以走上艺术这条路,是我妈‘逼’出来的。”嵇兵告诉记者,她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父母都是工人,妈妈特别喜欢戏剧,总想在五个孩子中培养出一两个搞艺术的来。为此,嵇兵从9岁开始,先后学过体操、艺术体操、杂技、游泳、戏曲。尽管不乐意,小学毕业时嵇兵还是“听话”地考进了湖北省艺术学校汉剧专业,开始了7年正规而艰苦的学艺生涯。


“刚开始觉得生活非常枯燥非常累,无论寒暑,每天早上6点就得起来练功,一直到晚上,每天重复着压腿、下腰……刚开始那两年我根本是应付着过日子。”然而,到了第三年,班里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老师根据学生练功的情况将他们分成了A、B两组,A组是练得较好的,通常老师会让他们出演主要角色,而B组是练得较差的,平时演出只能演小配角甚至是替补,而很不幸地,嵇兵被分进了B组。“每次练习老师都让A组的同学表演,然后认真指导、解说,而我们只有看的分,心里非常不好受,当时我就想以后一定要努力练功,让老师看得起。”自此,每次A组的同学表演,嵇兵都认真地看,在心里模仿,等下课后再留下来对着镜子不断地练习。“我不想放弃,不想跟B组的一些同学那样自暴自弃,真当自己是个只能演配角的料。”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嵇兵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扎扎实实地练起了基本功,并在对汉剧的不断学习和琢磨中,慢慢地产生了兴趣。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毕业汇演时,嵇兵如愿当上了真正的女主角,出演《雏凤凌空》中的杨排风。“在毕业前,我证明了自己是行的!”

为艺术追求只身来梅

1997年,17岁的嵇兵从湖北艺术学校毕业,进入当时的湖北省汉剧团,并在短短几年间一路从队长、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做到了业务团长,在别人眼里,嵇兵可以说是平步青云,前途无量的。

但是,2003年的梅州之行,让嵇兵萌生了转学广东汉剧的念头。“当时我是受以前教过我的老师的邀请去的,之前她就常跟我讲广东汉剧发展得怎么怎么好,让我禁不住想来看看。”这一趟让她深受震撼。“我来之前有一批湖北的同行被调入广东汉剧院工作,当时梅州市的宣传部长很重视这批人,专门请老师来教,还送他们到北京进修,生活起居也为他们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让我非常感动,我看到了梅州领导对汉剧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另外还有一点让我非常心动的,那就是这里浓重的艺术氛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有能为团员提供那么多的演出和参赛机会,这让我看到了我心里真正想要的艺术,也坚定了我来梅州的决心。”嵇兵告诉记者,虽然在湖北省汉剧团她有着不错的职位和待遇,但她心里却是非常苦闷的。“在湖北,我们演出、参赛的机会很少,所以我在团里做的大部分是政治方面的工作,真正的表演反而很少,而我所追求、所喜爱的恰恰是艺术上的成就感,而不是政治前途。”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嵇兵参加了广东汉剧院的考试,李仙花院长慧眼识人才,邀请她进广东汉剧院,让嵇兵心动不已。可是,广东汉剧院两次想调她进来都被惜才的湖北汉剧院挡了回来,直到去年9月,李院长专门向市里申请,为嵇兵开了个独立的档案,才把她调过来。“知道我要走,朋友、同事特别不理解,他们觉得依我当时的条件,不久就可直升进院里,政治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我到广东汉剧院的话等于要从头再来,再说武汉怎么说也是个省会城市,干嘛偏要到山区去?”嵇兵苦笑着告诉记者,当时她跟男友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对于自己的选择,男友极力反对。“无论如何,为了心中的艺术追求,再多反对我也一定要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