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版话剧《茶馆》和新剧目《风月无边》,都为人民艺术剧院的票房添喜,也为不景气的话剧界添一把旺柴。今年,正在上演的新潮话剧《第一次亲密接触》,又传来票房佳音,至今已经赚得50万元。身临剧场,我的感觉是,话剧变得年轻了,人艺变得年轻了,因为放眼望去,满场的观众都是年轻人,其中穿着入时的学生居多。这和我以往看话剧时磕头碰脑总会见到许多白发先生、蔼然长者,形成了强烈反差。成年人钟情艺术,年轻人追逐时尚。话剧是纯艺术,这一点无人否认,它应不应该关注时尚、接纳时尚、甚至引导时尚呢?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这不,已经有人对《第一次亲密接触》有微词,说什么"叫座不叫好"。据说有戏剧学院教师称其为"没有戏剧冲突,构不成话剧因素",把歌厅"搬进"话剧场是趋俗,整部戏是"小儿科"之作。我看不出过士行先生的作品《鸟人》有什么戏剧冲突,也不认为医院里的"小儿科"真就比别的科在技术上矮一头,况且话剧本来就是从有歌队伴唱的早期古希腊戏剧演化而来,为什么不可以加进一些歌曲演唱?更何况其流行歌曲的演唱,效果很不一般,是为话剧增色而非为卡拉OK助威。的确,要说讨巧,话剧《第》是在讨巧,如今网络是一种时尚,网民是一拨"新生代",把网民的网络爱情网罗进话剧作品中有赶时髦的味道。退一步说,赶时髦有什么不好?难道守旧就该让我们心安理得吗?

在话剧的诞生地欧洲,话剧已经时尚得不能再时尚了。随便哪条城市街道的一幢住房,都有可能成为话剧的舞台,有的先锋、实验性质的话剧丝毫不受场地和演出时间的局限。一部话剧可以在有回廊的寓所中上演,演员和观众吃住在一起,一出戏可以演它个把月。更有许多业余话剧团在酒吧、在咖啡厅、在广场、在里弄随时随地"开幕",即兴编词儿,观众可有可无。正是这种众人广泛参与、与生活密切连接的话剧的普及,才使得话剧艺术根深叶茂,不曾有颓势,也不曾枯萎。观念一变,天地无限,生活如是,艺术亦然。我们到了更新话剧观念的时候了,既然现代芭蕾可以脱了鞋去跳,邓肯的舞姿举世认同,那么我们的话剧为什么就不可以松一松自己给自己缠上的"裹脚布"呢? 你见过"时尚话剧"吗?没见过的话,就去看看《第》。我们需要"时尚话剧",我们欢迎"时尚话剧",因为我们的话剧要与时代和生活同步,与年轻人为伍。 彭俐 京报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