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来,全国各地的戏曲演员获得各层次各类奖的不少,但自创新唱腔的却极少,能自成流派的则几乎无人。这种现象,让人忧虑且很不满意。
中国的戏曲艺术,历史上曾有300多种,深得民众喜爱,在世界上堪称发达,居于首位的。所以能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戏曲演员的流派唱腔一代接一代继承发展的。可以说,没有唱腔就没有中国的传统戏曲。而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每代都涌现出了一批代表性演员,他们除了演艺还有唱艺,有自己的唱腔,这就是代表性。由这些有自己唱腔的代表性演员,形成每代的戏曲精英阵容,传播色彩缤纷的流派唱腔。又可以说,没有唱腔就没有演员的地位。酷爱京剧的老北京人不说看戏而爱说听戏,乃因人们是从唱腔中认识演员的,他们会闭眼坐在戏园子里听唱,听得摇头晃脑,脚打节拍。于是,又可以说,唱艺重于演艺。演员一身便装登台清唱,不是照样能博得满堂掌声吗? 历代堪称艺术家的戏曲演员都是有自己的一套唱腔的,这在苏州弹词中较为明显。苏州弹词的流派唱腔有20多种,为曲艺之冠。这辉煌成果,包含了每代有事业心的弹词演员的努力。他们都能从前辈或同辈演员的唱腔中吸取长处后再结合自己的嗓音发挥特长形成有个人风格的特色唱腔,有些还超过前人。以弹词的两大基本唱腔蒋调与俞调来说吧。蒋调是蒋月泉在他老师周玉泉唱腔(周调)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旋律、美化唱法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结果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爱听弹词者人人都能哼几句,蒋也成了一流的弹词艺术家,受其唱腔影响的弹词演员不少。俞调是老艺人朱介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承接前辈古朴的老俞调而又形成自己特色的。他是此调的承前启后之人。解放后,在他指导下,她的侄女朱慧珍又吸取其他唱腔长处,形成了情味更浓郁、旋律更甜美、“九转三回肠”的新俞调,让听众迷醉,如今一般女演员都常唱此调。就是这些唱腔,都特色鲜明,一代又一代,共同组成了苏州弹词艺术的风韵,使江南明珠得以生辉。 然而,纵观戏曲界,如今极难听到有特色的新腔,不少当红的中青年演员唱做俱佳,但其唱腔乃是老师的,并不创新,但学老师学得再像也不过是老师的再现而已,对戏曲音乐并无新贡献。而没有创新,也就意味着停滞,停滞久了,真怕要一代不如一代了。
戏曲为何在唱腔上难有创新主要在于如今不少演员缺少事业心,依赖心重。以依托老师为荣,也是在“吃名人”。想起越剧界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五六十年时流派唱腔纷呈。一位名演员就有一种唱腔,而如今的文化素质比老一辈高的演员仍在圈子里唱老调,缺少独创性,总让人丧气。而要繁荣戏曲,戏曲演员一定要下苦功立志气争创自己的唱腔! (陆锡铭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