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荣获2018“云南好人”的10位代表中,有一位自掏腰包创办“古渡梨园”、虽年年亏损却乐在其中的滇剧票友。他就是昆明市滇剧艺术团团长、官渡古镇“古渡梨园”创办人、官渡滇剧花灯传习馆馆长、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雄。
人生赢家遭遇命运不测
出生于滇剧“戏窝子”的张雄自幼酷爱滇剧,10岁学艺,11岁进入云南艺校滇剧科系统学习,曾师从陈勇、焦光辉、李成亮等名师,主攻武生,兼修打击乐,主演过《斩黄袍》《白水滩》等传统曲目。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中,张雄从个体经营西装起家,发展成为当时昆明为数不多的“百万富翁”。90年代投资水产批发市场,为国家创造利税过亿元。身材高大,面庞俊朗,会唱滇剧,又能赚钱,耿直仗义,乐于助人,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亲热地叫他“雄哥”。生意风生水起,企业发展平稳,张雄并没放下自己的最爱——滇剧,时常扮装登场过把瘾,他的心中也时常回荡着对滇剧这一文化瑰宝传承发展的丝丝隐忧。
没成想这样的人生赢家,2003年却突然罹患世界医学领域罕见的缩骨症,身体行动不了,身材缩短变矮小。“落在脸上的苍蝇无力挥去,只能靠嘴吹,吃饭需要吸氧,做什么都需要别人帮忙,终日只能与轮椅为伴……曾有好几回想过,凭借仅有的力气,开打火机烧着被子,结束生命……”张雄回忆当年的心路历程。在朋友的加油打气下,他终于振作起来:“滇剧里面的英雄人物故事天天在我脑子里绕来绕去,我想我要振作起来,回馈社会,为滇剧传承出力。”
自掏腰包创办“古渡梨园”
2011年,张雄在官渡古镇开办了“古渡梨园”。邀请曾经的同学、票友来唱戏,把大家唱的每一出戏录制保存下来。
从周三到周日,每天下午两点,“古渡梨园”剧场准时开演。“不要说古镇里的人,就是方圆一二十里的人,都来这里看戏。”演员何正才说。
“专业的灯光、音响、舞台、乐队,五颜六色的妆容、行头、道具……在滇剧圈里,这可能是昆明能找到的最专业的民间小剧场了。”观众们说,“一个星期唱5天,只收5块钱门票,唱得好,听着过瘾。”
从最初筹建、装修,到购买服装、道具,搭建戏班子,为了创办“古渡梨园”,张雄一共投入了200多万元。对于一个在生意场上闯荡了40年的商人来说,这可能是“最失败的一笔投资了”。
张雄说:“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所谓有意义,就是能给后人留下东西,我觉得这个就是价值,不是拿钱来衡量的。小时候的情结,这辈子的最爱,通过一场大病,到了这把年纪,我把它找回来了。可能很多人理解不了,但我觉得按照我的初心做事,是件幸福的事。”
倒贴成本保留滇剧火种
张雄说:“这个地方从开业到现在就没赚过钱。演员每天都有二三十个,最少也有十七八个,多的时候可能四五十人 ,每天开支都要八百元到一千元,而观众坐满了也就百把个人,门票收入只有四五百元。”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免费茶水供应,每张门票只卖5元。按照这个价格计算,每天演出,剧场都要倒贴几百元,加上零散的各种开销,一年的亏损在十万元以上。“请放心,我在有生之年会尽全力让‘古渡梨园’的日常演出活动进行下去!”张雄自信地说。
“古渡梨园”储备了600多个演出剧目,可以做到一年到头不重样。票友们期望:“这个地方一定要办下去啊,不然就听不到这个唱腔啦!”
8年来,张雄在维持“古渡梨园”正常运营的同时,已出资录制了《天官赐福》等300多个传统滇剧曲目。“古渡梨园”的演员们,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专业演员,但他们凭借自己的热情,在民间留下了滇剧的火种。
从2011年开始,“古渡梨园”还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周四定期邀请中小学生观看滇剧表演,让滇剧走近孩子、走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张永宏)
(摘自 《昆明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