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豫剧,观众会脱口而出“常香玉”;说起黄梅戏,大家会异口同声“严凤英”;而谈起评剧,谁都忘不了“新凤霞”;更别说京剧的“梅尚程荀”……日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启动的“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上,著名戏剧专家刘厚生深有感慨地说,每个剧种都应当有掌大旗的演员,要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戏曲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不少成绩,从演员这个角度来说,现在虽不乏好演员,但缺少剧种的代表性人物,长此下去,这个剧种就不会有大发展。
一个剧种的成就,并不仅仅是演员的成就,它反映的是编、导、演以及舞台美术的总体水平。但灯光骤亮,大幕拉开,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演员身上。演员成为舞台的中心,在他(她)身上,集中了所有幕后的努力,是编、导、舞美等的最终体现。因而,在观众眼里,剧种、剧目似乎就是演员。所谓代表性人物,应当是一个剧种最有成就、最具号召力、最有影响的演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不同流派、不同行当的多个演员。成为剧种代表性人物最重要的指标不是获得这个或那个奖项,而是能够广泛地被观众认可,不论是戏剧圈内的专家,还是普通的观众,哪怕是对其不同剧目看法不尽相同,但都承认其艺术水平,喜爱其舞台表演,认同其人品道德。可以说,一个剧种代表性人物越多,流派越多,这个剧种的影响就越大,就越有人缘、有市场、有发展。 造成当代戏曲艺术处境艰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演出太少,是当代缺少剧种代表性人物的一个致命因素。刘厚生认为,演员是从演出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没有经常性、大范围的舞台演出,观众对演员不熟悉,对剧目不熟悉,对剧种更谈不上熟悉。有时候一个演员有个好剧目,演出几场,隔上几年也难得一见,这样的演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自然谈不上。
著名戏剧专家龚和德认为,剧种的代表性人物,首先是从戏而来,即要有原创性剧目,对剧种发展有重要作用,并能够被广大观众所认同。唯一一个梅花大奖的获得者、京剧花脸演员尚长荣,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代京剧的代表性人物,《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等一系列代表剧目,既全面展示了尚长荣的京剧艺术水平,也使他拥有了众多戏迷,并得到了戏曲圈内外观众的喜爱。当然,由于剧种流行程度不同,一些地方剧种的演员不可能具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度,如福建梨园戏的曾静萍,但她是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的代表性人物,她的《节妇吟》、《董生与李氏》不仅成为梨园戏的代表剧目,也成为当代戏曲艺术的代表作。而有些优秀中青年演员,在艺术上已经有相当造诣,却迟迟未能拿出自己的原创性剧目,因而很难被称为代表性人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付瑾认为,代表性人物必须是最受关注的焦点人物,离不开现代传媒所带来的知名度,在普遍浮躁的社会心理作用下,在当代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戏曲艺术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位戏曲演员再优秀,也很难像影视歌星那样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因此,在当代要成为某一剧种的领军人物,对于中青年演员来说,不仅要有艺术上的追求,还必须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艺术功力、原创剧目、剧种特点,吸引媒体、观众的注意,充分调动媒体来宣传自己,对现代戏曲演员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当前的一个弱点。当然,演员归根结底要靠作品说话。
戏曲演员自身的问题也制约了剧种代表性人物的出现。著名戏剧专家安志强认为,一些有相当实力、有望成为剧种代表性人物的青年演员好话听得太多,听不进批评,也沉不住气。他们没能很好地继承传统中的精华,而是迫不及待地搞所谓创新。当年红线女向电影工作者学习,拍了100多部电影,本可成为百万富翁,但她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当中,转向传统学习昆曲,最终成为粤剧大师。北京剧协秘书长杨乾武则尖锐地指出,许多有相当艺术水平、达到一定艺术成就的青年演员,被市场大潮裹挟而动,陷入了认同危机,失去艺术家的独立品格和艺术想象力、判断力和鉴赏力。这是应当引起警惕与深思的。
专家们一致认为,剧种代表性人物的出现,还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领导的高度重视,媒体的重点宣传。拉一把、推一下,使得那些有艺术潜力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尽快成长,获得更多观众的认知,对于传统戏曲艺术的弘扬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祯说,启动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以有成就的中青年戏曲表演艺术家为切入点,目的是深入研究戏曲与时代生活的关系,探讨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与走向,同时也帮助他们总结、提高、进步,扩大观众面,增加知名度。但愿有更多更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成熟起来,成为各戏曲剧种的领军人物,带动戏曲随时代向前发展。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