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建立,将多年靠磕头拜师、口传心授的戏曲教学形式提升到了规范的教育科学高度,无疑是一大质的飞跃。在50余年的戏曲教育中,仅中国戏曲学院就培养出了几千名不仅有精湛的表演技艺,而且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新中国表演艺术家。考察这些新的戏曲人才的成功经验,在强调和规范戏曲教育科学性的同时,重视并追求实践性,也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实践性是戏曲艺术的本体特殊性所决定的一种不可逾越的规律,它对戏曲人才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人才在艺术上精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演员走向成熟的惟一手段。
戏曲教育的实践性体现了学而习之的客观规律。戏曲艺术是一种靠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的艺术。演员表演的好坏,除了学习是否扎实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看舞台上的体现。因此,老一辈的戏曲家们总是将“台上见”作为本领高低的衡量标准,这实在是一种公平的法则。同时,也正是这种实践性,给演员提供了与他们最直接的服务对象——观众见面和交流的机会。旧时,我们评价一个演员总是用一个“红”字来形容,“红”就是得到观众极大的认可,也就是演员的实力和技艺已然征服了观众。
这种对舞台实践的注重,萦系了演员对舞台的情恋,也培育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多少年来,舞台成了演员生身养命的场所,也是他们精神依托的家园。而对舞台实践的情感,更是促发他们奋进的动力。
然而,由于近年来种种客观条件的影响,我们戏曲教育中对这种实践性有些废弛,这种违背戏曲教育客观规律的现象,无疑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影响学生成材的。因此,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在学院和各部门的支持下,于过去的一年中,有意识地强调和突出了学生舞台实践在戏曲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一年的实践证明,所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和喜人的。
首先,我们摆脱了以往教学中所教剧目的盲目性,严格制定了符合戏曲教学规律和学生年龄、年级特点的教学计划;所选剧目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进度目标严格。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充分保障课堂剧目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绝对保证每周末让学生都能登台实习演出。在2001年10月上学期开学到2002年7月学期结束不到一年中,我们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实习演出了37场,将他们本学期教学中学习的《锁麟囊》、《朱痕记》、《望江亭》、《定军山》、《大破铜网阵》、《战金山》、《游龙戏凤》、《红娘》、《英雄义》、《将相和》、《小商河》等100多个剧目(含共同学习的重复剧目)进行了公开的演出。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在彩排演出中更能客观检验教学的成效如何。因为,在学生演出时可直观地发现学生对剧目掌握的真实程度,发现教与学这两个环节上的不足。
这种强调实习演出的教学方法,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由于每周学戏和彩排的任务加大,使得师生共同有了一种不甘落后、追求最佳的动力。
其实,更能促进学生敬业精神的是我们不仅通过实习彩排为他们制造追求上进的动力,而且,作为他们的学校和教师,我们更应该通过学生们的演出,为他们在观众中制造影响,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成材成名打下良好的观众基础。为此,我们通过新闻媒体的协助,将我们每周的实习演出广而告之,并且免费请广大热心戏迷来观看。这样做赢得社会各界的欢迎。仅仅一年,我们的学生,如:98班的小生金喜荃、青衣张馨月、花旦李燕燕、老旦郭瑶瑶、丑角焦敬阁等通过演出,在各界戏迷中有了名气,毕业都找到满意的工作。另外,通过实习演出,1999班的程派青衣周婧、周好璐,刀马旦吴阳;2000班的老生贾劲松,武生王璐,花旦朱虹,老旦张兰;2001班的武旦冯蕴、查思娜,武生王易山等,都显现出了良好的潜质,得到了戏迷的肯定。他们在艺术上也找到了许多在课堂上难以找到的表演经验,明显地提高了演出的火候和临场技巧。这一切的获得又有力地促进了他们在课堂学戏时的接受力、领悟力、再现力,甚至创造力。更加可喜得是,通过大家的实习演出,培养了学生们团结互助、协同合作的良好品德,大家既是主演,又都在别人的演出中充当配角、龙套。使得学生们的演出阵容硬棒、花团锦簇,被戏迷夸为具有学院的实力、青春的魅力。
我们通过实践认识到,戏曲教育的科学性只有建立在戏曲艺术的本体特性的基础上,才会真正具有最佳的实际效果。戏曲教学中的实践性,正是戏曲艺术独特的育人手段之一,以往我们对它的废弛已严重影响到人才的成长,我们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了,实践性应是戏曲教学的重要理念。 (本文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