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7年正月十五日长安大戏院正式开台算起,到2019年正月15日,北京长安大戏院则正式走过了整整八十个年头,为庆祝长安大戏院开幕80年,从2018年初开始在剧院大厅,我们以大量详实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把观众带进了精彩的历史瞬间和难忘而鲜活的历史舞台……
1937年始建于北京西单牌楼,1997年迁徙于东长安街重张的长安大戏院,是北京至今仍然正常营业的唯一的老戏园子,对她,每位戏迷都会永不知疲倦地给您讲述一段又一段往事:例如,你可知这老长安原来是座“白虎台”?80 年前开台时,演员不演,观众不看。言菊朋率领言家班的言慧珠、言少朋、言小朋全体上阵;奚啸伯、杨宝森均连演双出,依然不上座。第三天应是自沪返京的大花脸金少山主演《牧虎关》,结果金三爷一看,上座不佳,遂临场推诿,跑到天津唱堂会去了,回京后又忙登报道歉。
眼见这“白虎台”麻烦不小。但是,谁能攻克这白虎台呢?“长安”的东家知道非梨园三大领袖不可。然而,梅兰芳定居上海,余叔岩重病在床,杨小楼年事已高。不过杨老板古道热肠,亲往查看。结果,他笑了说:“这跟前门外的中和园一样嘛,台口坐西朝东,可我与义父谭鑫培不是一直在“中和”唱得很好吗?程老四(砚秋)也是在“中和”唱红的,谁看见白虎啦?随后,他要女婿刘砚芳接管“长安”的演出业务,说他们不敢唱,我唱。
不久,花甲之年的杨小楼登上了“长安”,与钱宝森合演《英雄会》;寓意“长安”为“英雄际会”之圣地所在;郝寿臣、王福山主演《桃花村》压轴,郝老那坦胸露肚的花和尚形象十分喜兴;杨的外孙刘宗杨以《龙凤呈祥》开场。谁也没有想到,演出海报一经见报,当天就加上了“客满”二字。正在清华大学就读的生理学家刘曾复先生曾跟我说,那天他想去看戏,又舍不得他喜欢的德文课,几经犹豫,前往请假,不料老师在教室贴出“因公休课一天”的字条。刘曾复遂立即驱车进城,来到“长安”正要往里挤,发现前面一人背影正是他的德文老师……同时,他还看到了郝寿臣先生的挚友、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昆曲教师红豆馆主以及他的学生朱自清教授、闻一多教授等一批超级戏迷,可谓戏友如云。
接着,杨老板又在长安大戏院的一年中陆续主演了《金钱豹》、《骆马湖》、《长坂坡》、《安天会》、《连环套》、《九伐中原》、《麒麟阁》、《野猪林》等十几出看家大戏,吸引了全国戏迷的注意力。然而,杨老板终因年老多病,一年后不幸驾鹤西去。由于杨老板对长安大戏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功不可没,至今,“长安”人都念着他的好。从此,“四大名旦”中的梅、程、荀、尚四人与当时影响越来越大的“翠碧朱黄”即小翠花、徐碧云、朱琴心和黄桂秋,更有绿牡丹(即黄玉麟)、南铁生(即武汉梅兰芳)陆续登场;“四小名旦”中有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在“长安”合演《白蛇传》一举成名;后李世芳仙逝,又有陈永玲、许翰英、杨荣环等后补“四小”先后在“长安”亮相,都红极一时。
说起“四大名旦”在长安的登场便各不相同,因“长安”开台,恰逢荀慧生大师新排演的《红娘》问世,一出《红娘》唱得满台飞,几乎每段唱腔都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引得北京的街头巷尾处处“叫张生”,开辟了花旦行的新天地。尚小云随之亮相长安,或《墨黛》或《夜归》,均为自编自排自演,一露演最少半个月。他甚至身穿布拉吉,足蹬高跟鞋,在杨宝忠先生的小提琴伴奏下跳起西洋舞,把个《摩登珈女》演得活灵活现;1940年,程砚秋在上海排演新戏《锁麟囊》轰动江南,后经武汉回到北京。当时各个剧场都争演此剧,最后,“长安”以一、九分账赢得京城“新排首演”之先机,也获得“唯长安,好戏多”的口碑。1949年,北京解放,定居上海十多年的梅兰芳先生应邀进京开会,多年“望梅止渴”的数万北京市民自愿前往前门火车站迎接,使交通堵塞达四小时,为报答故乡深情,梅先生决定离京前在长安演出十场戏。“长安”先订票价六千元(旧币,即六角),梅先生认为价格过高,“长安”改为四千,梅先生最后拍板:三千五百元。您想三毛五分钱看梅兰芳,戏票怎不一抢而光,为此第二天公安局特准每场加凳二百个。而梅先生也多演出《霸王别姬》、《穆柯寨•穆天王》等比较繁重的戏,使观众更为感动。这且不说,为迎接解放军进城,“长安”还与梨园公会的沈玉斌会长商议举办慰问演出十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首长都到“长安”与民同乐。
很多戏迷说,“长安”最能理解观众的心。例如长期在“长安”演出的李万春剧团后来到西藏、内蒙去了,观众都惦记他们。后来李万春应邀返京到“长安”演出,观众每晚都加倍给他鼓掌,以致每晚谢幕七次,直到他卸掉蟒袍、盔头和髯口,与观众一一握手告别,仍依依不舍。当年最引人瞩目的坤角是孟小冬先生,尤其是每年冬赈义演,又称“窝窝头会”,她总是尽心尽力,而且是演出大戏《失•空•斩》或《黄金台》、《奇冤报》等余派戏。当然,“长安”永远念着她的好。就在她百年诞辰的2007年3月15日,“长安”特别邀请全国各地的余派女老生姜培培、孙惠珠、杨舒雯、由奇、哈福丽、王文端、杨双赫、周梦梅、曾纯、李静、门淑婷、吴苏培等,一律穿上孟氏旗袍,学唱余叔岩十八张半唱片。最后王珮瑜主演全部《搜救孤》,候场时她说,我感到今天孟先生也来长安看我演出了,特紧张。表示她们和“长安”对孟先生的深切怀念。
至于说在“长安”演出时间最长的角儿,还是首推“英秀堂”谭家。在“长安”开台不久,刚从上海回京的谭小培、谭富英父子就到“长安”探营,并当即决定首演《群英会•借东风》,谭富英演前鲁肃后孔明;谭小培助演前孔明后鲁肃。1949年前后,谭富英、裘盛戎、梁小鸾合组同升社(后为北京京剧二团)直到1957年1月3日,与武汉中南联谊京剧团的马连良、张君秋组成北京京剧团,并在“长安”举行隆重的合团演出。特别是1997年与2017年分别在“长安”隆重地举办了纪念谭鑫培诞辰150周年和170周年活动,并多次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祖孙三代联袂演出《定军山•阳平关》和《失•空•斩》。谭门七代世家,却有五代在“长安”唱红了整整80年。
1941年1月29日从新新戏院转移到“长安”的马连良与张君秋首演《龙凤呈祥》,照例由马连良先生开场跳加官以助兴。从此,马连良以最整齐的演员阵容,最严谨的舞台作风,开始在“长安”演出《苏武牧羊》、《春秋笔》、《四进士》、《胭脂宝褶》等戏约25年。
而京剧的发展,特别是梅兰芳、刘喜奎的崛起,正如谭鑫培临终前预言:“我死之后,老生一统天下的时代即将结束,今后必将是老生与旦角平分天下,至于坤伶的发展更不可预测。”果然,老谭身后,除实力雄厚的余叔岩、王又宸、言菊朋、高庆奎和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李盛藻等当家老生在“长安”舞台风采依然外,只见四大名旦接踵而起,称雄各地舞台;坤角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孟小冬、孟幼冬姐妹;雪艳舫、雪艳琴姐妹;杨菊秋、杨菊芬姐妹;徐东明、徐东来姐妹;李慧芳、李丽芳姐妹;言慧珠、言慧兰姐妹;童芷苓、童葆苓姐妹;李蔷华、李薇华姐妹;王玉蓉、小王玉蓉母女以及“白玉薇、李玉茹、侯玉兰、张玉英”所谓的“四块玉”和吴素秋、黄玉华、华慧麟、张文娟、李世济等都陆续在“长安”的舞台上大放光彩,把长安大戏院的舞台点缀得艳丽多姿。
其实,从“富连成”科班的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学生到中华戏校的德、和、金、玉、永五科,以及荣春社、鸣春社、中国戏校、北京戏校的那个学生没有登上过“长安”的舞台呢?不过也有一位女演员从1943年她15岁起在“长安”始终独自挑班唱戏,每演《玉堂春》必带《大溪黄庄》,演《翠屏山》必带《桑园会》,并与侯喜瑞、马富禄、叶盛兰合演《十三妹》,与金少山合演《霸王别姬》,与叶盛章合演《女起解》,与马连良合演《乌龙院》,后与马、谭、张、裘并列五大头牌,互唱开场戏。在“长安”的重阳节老艺术家演唱会上她与张学津蹲底合演《智斗》,再现原板“阿庆嫂”的形象。这就是由她父亲“赵小楼打出来的”,自创赵派艺术,如今已经九十高龄的赵燕侠。从“长安”的演出年谱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从少女成长为艺术大师,那艰辛与辉煌的足迹。
“长安”地处北京市中心的长安街,她宽阔的胸怀永远联系着五湖四海的戏曲同仁,从最北端的尚长春、王红率领的佳木斯京剧团,最南边的由关鹔鹴率领的云南京剧院,西边的新疆军区京剧团;最东边的台湾戏曲同行戴琦霞、魏海敏,大洋彼岸的梅兰芳义女卢燕也都应邀跨越千山万水,登上了“长安”的舞台。
除各地的京剧团外,北方昆曲剧团的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马祥驎、虞俊芳、蔡瑶铣、洪雪飞、杨凤一、刘静、魏春荣、王振义等三代昆曲艺术家均长期在“长安”驻场演出《游园惊梦》《单刀会》《胖姑学舌》《千里送京娘》和《嫁妹》《长生殿》等剧目,特别是1997年,北昆在“长安”隆重纪念建团50周年,使观众沉浸在昆腔的魔力中不能自拔,可谓“不到长安,怎知春色如许。”
中国评剧院的喜彩莲、小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魏荣元于1940年前后就开始在“长安”演出《武松与潘金莲》、《纺棉花》、《唐伯虎点秋香》、《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等戏并开始了她们长期在“长安”演出的历程,随之组成中国评剧院,把评剧艺术发展到鼎盛繁荣的新阶段。特别是新凤霞,总说她原来是“天桥货”,凭着一出《刘巧儿》经过民主剧院才唱到“长安”,从此大红大紫。
当然,“长安”更不能忘记与京剧共同促进发展的梆子艺术,如田际云、侯俊山,他们长期在北京发展,密切相关。为此从1940年起,受“长安”邀请,由梆子前辈秦凤云、李桂云,第二代传人李秀芬以及刘玉玲、李二娥、王凤芝;第三代传人王洪玲、王英会、彭艳琴等在“长安”演出了八本《王宝钏》、《屈原》、《蝴蝶杯》、《辛安驿》、《窦娥冤》、《打金枝》、《清风亭》等戏,为“长安”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采。
当然,长安也不能忘记陈伯华的汉剧;严凤英的黄梅戏;尹桂芳、竺水招、筱水招的越剧;常香玉等五大名旦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西的晋剧、上党、蒲州和北路四大梆子等上百个剧种在“长安”舞台上争奇斗艳的岁月……
在回顾“长安”80年历史的时候,尤其令顾曲者难忘的是早在70年前由“长安”发起的《鼓曲相声大会》,把原来撂地的鼓曲艺人请进了正规的剧场演出,可谓皆大欢喜,所以延续至今。可以说京津一带的鼓曲艺人以小彩舞的京韵大鼓为首,以及花四宝、花小宝(史文秀)、花五宝、小岚云、魏喜奎、王毓宝、孙书筠、马曾慧、马玉萍、曹宝禄、关学曾、籍微、刘春爱、张秋萍等各种鼓曲和相声大师侯宝林、马三立和王世臣、白全福、郭启儒、高凤山、常连安以及他的儿子小蘑菇、二蘑菇、三蘑菇、四蘑菇一家都分别于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在“长安”大显身手。以袁声为团长的中央广播说唱团也从电台走进戏院与观众面对面的演出,如侯宝林、郭全保、刘宝瑞和西河大鼓演员马曾芬、单弦演员马曾慧等都从话匣子里走进“长安”与观众见面,引起观众极大兴趣。
当1997年“长安”迁徙东长安街重张后,在北京戏曲艺术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一边排演驻场大戏《白蛇传奇》、《碧波金鳞》等戏“暖场”,一边精心地为即将毕业的“历届优秀京剧演员研究生班”汇报演出做出具体安排,使“长安”的京剧舞台充满了青春活力
二十年来,根据社会需求与观众的呼声,“长安”逐渐形成了四大品牌,声名远播,深得人心。
鉴于“文革”后戏曲人才的短缺,尤其是缺乏舞台实践经验,“长安”有计划地培育头牌老生与旦角演员,组织了各种专场演出,并通过央视的“空中剧院”提高舞台实践经验和知名度。特别是“五•四”青年节京剧演唱会,更是有目的的进行集中展示来自全国各院团的青年演员,他们是“长安”舞台上的新生代,更是京剧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
“霜叶红于二月花——重阳节老艺术家演唱会” 被称为高精尖京剧艺术的演出。参演的艺术家大都是曾经在全国各地独自挑班,叱咤风云的一代大家,他们按年龄分为“甲子之秀”、“古稀之美”、“耄耋之乐”三个组依序进行,并通过电视直播,获得全国和海内外戏迷的热烈欢迎。10多年来,重阳节京剧演唱会已成为全国戏迷和海外游子每年都不可或缺的一大盛事,可谓深得人心。
“天涯共此时——全球华人中秋京剧演唱会”是来自全国与世界各地的华人以京剧艺术为纽带,汇聚长安,使剧场和电视机前的中华儿女感受到“天涯共此时”。每年的中秋节演出,来自全国十几家重点院团的当家主演、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内外知名演员、票友都像家人一样共同赏月,联袂登台,欢度佳节。
最让长安的观众感到实惠的则是从2010年11月开始,每月一期的“走进长安戏曲之门•京剧票友联谊会”。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戏迷票友不仅能够大显身手,梦想成真,而且可以欣赏其他名票的现场演出,现场交流,联网建群,求学问艺,他们都说:今天我们登上杨小楼大师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演出过的,全国戏迷梦寐以求的舞台,乃终身之幸啊。所以开办以来至今一票难求。
文武昆乱、花雅百家,难以胜数的艺术大师们在长安大戏院留下了两万多场演出的记录,见证了长安大戏院辉煌的八十年,也记录了半部京剧史。
注:为庆祝北京硕果仅存并坚持正常营业的老戏园子长安大戏院开锣80周年,以回顾历史,积累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戏曲表演艺术单位,自2017年起,剧院同志分布首都各个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剧院大厅举办了“长安大戏院80年回顾展”,一年来,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据此,我们对这个展览进行了多次修改,今年初又进行了全面修改和重新制作,再次欢迎大家批评。同时,我们剧院本身更要以史为鉴,把“长安”越办越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