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入围戏曲都有创新

信报讯 继2002-2003年度十大“精品剧目”和20部“精品提名剧目”冠名授牌之后,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初选剧目也已评选产生。经各专家组认真选拔推荐,24部作品成为2003至2004年度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的初选剧目,其中戏曲占了半数,达12台。
据了解,这24部入围作品是从76部各地送报的作品中遴选出来的,还有6部作品是首轮“精品提名剧目”中有潜力冲刺“精品剧目”者,故滚动进入第二批“初选剧目”。
入围的这12部戏曲作品是:湖北省京剧院朱世慧、张慧芳主演的《膏药章》;云南省京剧院胡春华主演的《凤氏彝兰》;上海昆剧团张静娴、蔡正仁主演的《班昭》;四川省川剧院李艳冬主演的《变脸》;安庆市黄梅戏二团韩再芬主演的《徽州女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曾静萍、龚万里主演的《董生与李氏》;长沙市花鼓戏剧院龙兰湘、曹汝龙主演的《秋天的花鼓》;黑龙江省龙江剧院白淑贤主演的《木兰传奇》;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刘秀荣主演的《胡风汉月》;河南省豫剧三团贾文龙主演的《村官李天成》;深圳粤剧团冯刚毅、琼霞主演的《驼哥的旗》;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其其格、郭·娜吉拉主演的蒙古剧《满都海斯琴》。
记者采访这些院团的负责人时,他们全都表示,一听说自己的作品入围了,上上下下欢欣鼓舞、士气大振。有的院团已经开始着手对自己入围剧目的修改提高做准备;有的院团正在筹划在原基础上的再度创作;有的院团正在更广泛地征求各界的建议;有的院团已经在准备资金要重新包装……在他们的语气中,都洋溢着强烈的自信。尤其是那些作品曾入围过首批初选剧目名单的院团,更是表达了势在必得的自信。
此次入围初选的其他艺术品种,还有话剧、儿童剧、歌剧、交响乐、民族歌会、民族舞、芭蕾舞等共12台作品。此次戏曲组初评评委有:毛时安、郑怀兴、汪人元、黄在敏、薛若琳、龚和德、刘秀荣、尹晓东,共8人。据了解,入选的各个院团为争取跻身第二批“精品剧目”,都放弃了节假日休息,紧张地投入到剧本研磨和再度加工的准备工作之中。(唐雪薇)

《董生与李氏》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演出

塾师董生受彭员外临终嘱托,监视彭之寡妻李氏以防其再嫁。董生在无奈中履行其承诺,却因此与李氏产生了爱情,进而“监守自盗”。最后,他们克服了自身的心理障碍,战胜了彭员外幽灵的淫威,结成为夫妻,争取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该剧主要故事情节取材于尤凤伟现代农村题材短篇小说《乌鸦》,并改写为古代戏,重新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及情节发展作了安排。该剧在梨园戏传统结构的框架下敷陈,富于传奇色彩;人物性格鲜活生动,语言诙谐幽默,表演细腻典雅,生动地描写了古代社会生活及下层人物追求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

《木兰传奇》 黑龙江省龙江剧院演出

豆蔻年华的花木兰代父从军,在军营受到校尉金勇的呵护,二人结为兄弟。
该剧通过花木兰与金勇等人颇具戏剧性的关系,展示了在特定情境下人物之间动人的战友情、兄弟情乃至儿女情。更为突出的是,这一切又自然而然地升华和凝聚为“荣辱得失身外事,兴国安邦赤子情”的爱国情怀,渗透出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悲壮美。
该剧的二度创造也较为出色,既充分发挥了龙江剧的特色,又较全面地展示了演员唱、念、做、舞的表演技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秋天的花鼓》 长沙市花鼓戏剧院演出

这是一出表现当前基层剧团生存状态的现代戏。一个面临生存困境的县剧团,被接到贫困的山村演出。在演出费没有着落的情况下,一场不小的波澜发生了。然而,乡亲们的真诚与热情,使演员们身受感动,决定为村民们解困义演,并从中获取了精神力量和艺术生存的启迪。
该剧通过有趣的情节展示了广大群众心中那种浓郁的艺术情结和文化激情,形象而鲜明地揭示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样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演出充满了乡土气息和花鼓戏特有的温馨喜悦,不仅能与文艺工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且深受广大普通观众的欢迎,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胡风汉月》 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演出

东汉末年,战乱频频。一代才女蔡文姬家毁父亡,没入南匈奴。蔡文姬在匈奴12年,逐渐适应了北方草原的文化与习俗。董祀奉丞相曹操之命用重金赎回蔡文姬,蔡文姬以国家大业为重,别夫离子,踏上了回归之路。
该戏围绕蔡文姬在北国草原先留后去的感情纠葛,展开一系列矛盾与冲撞,通过对蔡文姬身上体现的汉文化与匈奴文化融汇过程的描述,刻画了主要人物蔡文姬与左贤王的鲜明性格。该戏的唱词和道白既文雅又通俗,提高了评剧的文学品位。同时,该剧的音乐色彩丰富,增强了剧种的表现力。

《村官李天成》 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出

这是一出以树立新时期优秀“村官”典型为主旨的豫剧现代戏,在力求准确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带领群众跨越小农经济藩篱,跳入市场经济激流,并引导全村农民一起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形象。
该剧从当前农村产业调整、社会转型的种种现实矛盾中提炼戏剧冲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情感抒发;演出风格质朴,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处理既有浓郁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又较好地发挥了歌舞化的戏曲特点。

《驼哥的旗》 深圳市粤剧团演出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敌我相持的岭南山区。经营小饭馆的驼哥在国、共、日拉锯战中,委曲求生——国民党来了,他就挂起青天白日旗;东江纵队来了,他就挂起镰刀铁锤大红旗;日寇来了,他又挂起膏药旗。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他与被战争拆散婚姻的金兰相识相知,与已经参加东江纵队的赵大明冰释误解。在日军的疯狂搜索中,在国民党军卖国求荣、残害百姓时,驼哥觉醒了,面对日军的进犯,驼哥挂起了红旗。
该剧通过驼哥等一群小人物的遭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乱世中普通百姓的苦难、无奈、坚韧,直至在现实的教育下走向觉醒与反抗,并最终跟着中国共产党求解放的演变历程。作品选材独特,开掘较深,人物鲜活可信,以小人物、小事件折射出大时代、大背景,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中体味生活况味和时代真谛。全剧富有幽默感,夸张而不失分寸,岭南地方特色鲜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现代戏。

《满都海斯琴》 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演出

满都海斯琴是500年前蒙古族的女英雄。她为了蒙古的统一与富强,为了蒙汉的团结和睦,两度舍弃了真挚的爱情,辅佐两代可汗,平息了100多年来蒙古各部落的内部战乱,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与草原的繁荣昌盛。
该剧在戏剧形式、音乐风格、题材开掘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尝试,为蒙古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以新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浓郁的蒙古剧的特色和风格;通过突出历史积淀与现代意识的有机统一和歌、舞、剧的紧密结合,来演绎故事情节,成为蒙古剧发展过程的一个成功实践。(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