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这表不错!”
“跑第一得的。”
“几个人比赛?”
“仨。”
“第二名呢?”
“是警察。”“第三呢?”
“丢表那人。”(众人大笑……)
采访杨少华、杨义父子,就是从笑声中开始的。穿名牌,用香水,享用着紫砂沏出的香茶,生活中的杨少华与舞台上蔫塌塌的老头儿大不一样。
杨少华是北京人,从小跟着师傅到了天津,他的蔫哏在相声界独树一帜。年逾古稀的他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并连续两年参加相声电视大奖赛,显示了一代老艺术家的艺德。杨少华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和小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小五杨义也是最让父亲骄傲的,他曾获得首届相声电视大赛的金奖,成为当今相声界人气最旺的一颗新星。
“我们也曾被观众哄下台过,不要抱怨相声不景气,关键是你自己努力了没有……”
杨氏父子在舞台上最大的特点是非常的放松,不经意间就让观众入了戏。他们说这得益于多年的舞台实践,而这正是现在许多年轻相声演员所欠缺的。
杨义14岁开始学相声,曾在天津的大小剧场“泡”了二十多年。最火时剧场里站满了观众,最惨时只卖出去几张票,正是各种各样不可预料的环境,练就了他现场应变的能力。杨义说,他最难忘的是在河北定县剧场的一次演出。“那个剧场非常简陋,喇叭裹上一块红布就权当是话筒了,声音又劈又杂。我们开始演出没多久,观众就开始叫倒好,演到一半实在演不下去了,只好草草收了场。那天晚上,我给父亲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也是从那一天起,我下决心,一定要把相声说好,要靠我的功夫征服观众,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为我鼓掌!”
杨少华说:“我反对老说相声不景气,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努力。我常跟小五说,咱们得努力,不努力就会被淘汰。其实,只要你对艺术尽心了,一定会得到观众的回报。”
头三十年,儿子听老子的,后三十年,老子开始听儿子的了……
头三十年,杨义一直是跟着老爸学艺,可最近杨少华开始从儿子那里学习新鲜玩意儿。“在台词流利的基础上像一个老者那样不清楚地讲话”就是杨义给老爸总结出来的表演风格。借鉴戏剧理论,注意台词后面的潜台词和情节的铺垫等等,都让杨少华在表演上又找到了新的感觉。他说:“以前儿子说这些我可不认,现在他又拍电影、电视又排话剧,眼界比我宽,接触的新鲜玩意儿也比我多,我认他了!”杨义不失时机地说:“一个70多岁的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说明他一点儿也不老!”杨少华说:“你这么夸我,我可跟你急!”
说到相声的回潮,杨氏父子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现在一些青年演员,不是专心基本功的磨练,而是靠着模仿赢得观众一时的掌声,这样对他个人不利,对整个相声的发展更不利。有些人拜师,是为了电灯泡上抹胶水———沾光,而不是真正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其实,金奖银奖都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建议名家前辈们收了徒弟也要为徒弟的艺术把把关。”(记者贾薇)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