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曾复 讲述
吴焕 整理
水浒戏中关胜为主角的戏以《芦林坡》和《收关胜》著名。
《芦林坡》是演关胜攻打梁山得胜的故事。关胜出场前,其部将宣赞和郝思文有双起霸,坐双虎头椅。关胜扎硬靠、褶着蟒出场发点,坐大帐、发兵。梁山李俊披蟒、扎靠、戴翎子和狐尾,坐高台。开打时有在船上的水战,又有关胜和扈三娘的陆战。扈三娘扎硬靠、插靠旗。她欲使红罗套索擒拿关胜,但被关胜破了。此剧末场时,龙套在下场门站斜胡同,关胜提刀、刀头朝后,下场。系许德义的代表作,朱玉康、骆连翔等人亦擅长。
《收关胜》就是演关胜归降梁山的故事。关胜被擒时,讲究从三层高桌上翻抢背下来。这个表演最出名的是程永龙,南方的王益芳也以此著称,富连成社的何连涛亦翻得很好。当年杨小楼、尚和玉均演过此戏,但最拿手的还是许德义。不过他们不上高桌,仅翻抢背。
此剧中关胜从出场起霸到被擒,表演很繁重,演员不能歇气。关胜被擒前有一场是阮氏兄弟与关胜开打中,一个摘了关胜盔头给自己戴上,另一个托住关胜的一条腿,而王英拿着棒槌在关胜身后敲打。关胜一条腿跳着,四人一块下场。关胜再上场时要唱两句[西皮散板]。
说到这两句[西皮散板],徐兰沅曾谈过一个小故事:
当初艺人搭班很难,师父给介绍到戏班中拉胡琴,往往会遇到不知道的戏。有时只好问问打鼓佬,是唱[西皮]还是[二黄]。打鼓佬要是告诉了,就算是很帮忙了。有次派徐兰沅拉《收关胜》,偏巧徐兰沅没看过,只得硬着头皮向打鼓佬请教。得知是[西皮]后忙定准了弦,摆好架势,就等着给伴奏,不敢有丝毫懈怠。可等来等去,也不见关胜有唱,但又不敢放松,总是拿着架势。到了末场关胜被擒前,估计戏可能就算是没有唱了,松了口气。刚要放下胡琴,打鼓佬就提醒“来了”。徐兰沅赶紧抄起胡琴,可一拉,就两句[西皮散板]。散戏后,他说,等了整整一出,合着就两句[西皮散板],可还差点误了。由此可见当年艺人们生活的不容易。
《芦林坡》、《收关胜》都是武净的正戏,武生也可以演,但没有像《艳阳楼》、《铁笼山》那样被武生“拿”过去。武净靠背大刀戏,除这两出外,还有《取金陵》等;武净戏中还有《金沙滩》、《娘子军》、《状元印》等大枪戏,《嘉兴府》的朴刀短打戏,《采石矶》的长靠、箭衣戏,《竹林记》的短打扑跌戏等等,都是十分精彩的。可喜的是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戏校把《金沙滩》、《竹林记》做为传授剧目,学生们的学习和演出都很认真。
侯喜瑞曾说过,净角的红三块瓦除关胜外,其它都算是破脸。因为关胜的印堂和脑门除红色外,什么都不画;而其它的都画上不同的花纹。即使是关泰,侯喜瑞也画个黄点,这就算破了三块瓦脸的完整性。
京剧中一些人物或多或少存在些不足之处,后台常称之为“破脸”。姜维脑门上勾太极图,也算破脸。
把这种说法扩大到勾上脸就代表有不足处或面貌丑陋,或性格凶残、或其它短处,这就是称凡勾脸人物就是对其有贬义论调的来源。
(摘自 原《戏剧电影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