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地方戏曲正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必须更新观念,依靠自身和社会的力量,解决危机,戏曲事业才能发展。”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与会的多位专家基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进行的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这一论断。

市场萎缩 经费短缺

该调查显示,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深受影视、流行音乐等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地方戏曲本有的娱乐、教化功能已经大大萎缩,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已经对戏曲失去了兴趣,也看不懂戏曲程式,戏曲艺术不得不尴尬地沦为“夕阳艺术”,随着老一代戏曲观众日渐减少,戏曲观众断层现象也越加突出。传统戏曲在城市舞台和农村的演出市场都日益缩小,主要在过年过节、敬神祭祀、婚丧嫁娶之际演出,仅仅起着助兴功能,而且演出场次也越来越少,其影响力大不如前。
以前,地方戏曲剧团人员的工资、福利几乎全部靠政府财政拨款。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文艺演出团体差额拨款政策。很多地方对地方戏曲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严重影响了演员的日常生活和剧团的艺术生产。
由于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剧团不得不靠演出收入来弥补。然而由于演出场次很少,演出戏价又低,剧团演出收入极为有限,甚至可能造成亏损,出现“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也赔”的怪现象。以江苏省连云港市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朱秋华的调查为例,该市淮海剧团2004年政府财政拨款50万元,除去发放离退休人员工资32万元,只剩18万元。剧团全年演出收入只有13万元,现在剧团演职人员实际平均月工资副高级别才600元,最低的只有280元,远低于全市最低工资保障线。仅靠演出收入来弥补悬殊的工资差距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创作、演出以及日常经营经费严重短缺,这是目前地方戏曲面临的一个最为普遍,也最为关键的问题。

人才流失 剧种减少

2001年,陕西省富平县阿宫腔剧团招生。但是,一个星期内没有一个学生报名。2002年,剧团要求团里凡是领工资的人每人必须带3个孩子来考试,否则不发工资。这样才勉强招到了50名学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何玉人在陕西渭南地区调查时了解的上述情况,是目前地方戏曲人才危机的一个典型写照。
现在剧团、戏校招生难,而即使招到了,也不理想,辛辛苦苦培养出来之后,又有许多学员流失到其他行业。同时,很多地方戏曲剧团已经无力担负编剧、导演、舞美设计、音乐设计等人员的开支,只留下演员维持生存。还有很多演员因条件艰苦而辞职到民营剧团或者转行。
戏曲人才青黄不接,缺失、流失、断层情况严重,戏曲教育不景气,这是戏曲危机最深层次的爆发。
随着生存现状的艰难,我国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也加速消亡。以山西省的情况为例,1983年编纂《中国戏曲志》时还有49个戏曲剧种,仅仅20年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山西戏剧研究所联合调查时发现,存活在戏曲舞台上的剧种只剩了28个,有21个已经消亡,其中不乏历史悠久、文化价值丰富的剧种。而全国从1980年代初至今,已经有130余个地方戏曲剧种消失。随着这些剧种的消失,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些珍贵的文化记忆也便永远地从我们身边消失了。
现在不少剧种,如大同市的耍孩儿剧、北京市的曲剧等,全国仅剩一个剧团,这些“天下第一团”,成为了这些稀有剧种的唯一传承单位,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已经没有了传承剧团,许多珍贵的资料只保存在为数极少的几位老艺人的身上,如果他们一旦离世,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挽回的。抢救性保护我国的戏曲文化遗产,用录音、录像甚至数字化现代科技手段挖掘、整理、记录下传统剧目、音乐材料和表演技艺,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转变观念 走出困境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所说,由于造成戏曲艰难现状的原因相当复杂,因此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并不容易。目前来看,戏曲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盟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但戏曲的前景并不悲观。如何保护、发展戏曲这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和所有戏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可喜的是,现在已经有一些地方戏曲院团通过各方的重视、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逐渐摆脱了困境。像大同市耍孩儿剧团,由于被列入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全市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改革中,政府将耍孩儿剧团作为稀有剧种的传承单位特别保留了下来,还在大同市艺校专门成立了耍孩儿班培养后继人才,同时,多次专项投入经费,让剧团参加全国、省、市大型调演,打造了优秀剧目,锻炼了戏曲队伍,为该剧团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团还广泛开展社会运作,凝聚各方积极因素,充分利用中国大同云冈·恒山旅游节的节庆平台,发挥节庆效应,通过出让活动冠名权等形式,推动该团与企业、旅游相结合,募集保护资金、开辟演出基地,壮大自身实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不能坐等政策体制等外部环境的完善后才重塑自身,剧团自身必须转变以往“等、靠、要”的思想,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树立市场意识。宁夏秦腔剧团近年来大胆改革用人制度,精简冗余人员,让年轻人担任剧团的主要演出力量,同时先后联系协作单位,排演宣传“电力法”、“税法”等专题性专场演出,成倍地增加了演员的收入,改善了剧团的生存条件,逐渐走出了困境。北京曲剧团于2001年建党80周年之际,推出了《红岩诗魂》,演出100余场,今年又推出了《宋鱼水》,刚演出10场就已收回投资的70%,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都表明,只要通过各方的努力,中国戏曲一定会早日走出困境,重放光彩。(记者郭青剑)

(摘自 《中国艺术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