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湖南大剧院4楼小剧场座无虚席,湖南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在这里演出话剧《绿野仙踪》,不仅孩子们看得高兴,家长们也津津有味。“小剧场话剧越来越受欢迎,2月6日、11日、今晚、明晚我们在湖南大剧院、长沙实验剧院小剧场的几场演出上座率都在90%以上。”省话业务室主任谭曲称,去年,省话在湖南大剧院小剧场演出80余场,今年计划上演100场。

正是看到了长沙小剧场话剧的市场前景,“2015湖南新锐话剧季”活动组委会羊年伊始便拿出了话剧季的一系列计划,“去年我们尝试举办首届湖南新锐话剧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年我们早早准备,力争今后一年一届,将其打造成中南地区话剧季一流品牌,以后做成像北京青年戏剧节同等规格和影响力的全国性话剧品牌。”湖南省演艺集团董事长吴友云告诉记者。

小剧场也有大梦想!在北京、上海等地小剧场话剧火爆异常的大背景下,长沙小剧场话剧风生水起,上演一幕幕令人憧憬的好戏!

第一幕   做梦——新锐话剧季火爆始料未及

独白:“进小剧场看话剧就像进歌厅听歌、进电影院看电影,都是生活少不了的调料。”            ——观众

“吃个枣,春来早;吃柿子,事如意;吃豆腐,全家福……”2月6日,湖南大剧院上演的小剧场话剧《守岁》围绕除夕之夜的年夜饭展开,讲述了大年夜,母亲阿玲、女儿萍萍回到外婆家过年的故事。同一屋檐下,三个女人彼此疏离误解,亲人之间风波暗涌。随着舞台灯光渐柔,外婆娓娓道出辛酸过往,用真诚的爱和包容化解这场风波,全剧在温馨感人的氛围中结束。

“年夜饭可以说是春节的保留项目,可是近些年来很多传统习俗,还有一些珍贵的情感都逐渐被遗忘了,这个话剧就是给我带来了这种反思。”在银行工作的李先生观后感慨良多。

和电视、电影等娱乐形式相比,小剧场话剧的优势在于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容纳人数上限仅仅为300人的湖南大剧院小剧场中,观众和演员之间几乎没有界限,这种“零距离”的演出方式使得观众不论在情感上还是在剧情理解上都更容易产生共鸣。“我很感动,看到剧中儿子喊妈妈的一瞬间眼泪就止不住了。和在家里看电视完全是两种体验,在这里感觉自己就是戏里面的人物。”在剧场出口处,来自长沙市实验中学的钟老师告诉记者,“进小剧场看话剧应该像进歌厅听歌、进电影院看电影,都是生活少不了的调料。”

小剧场话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了首都的戏剧舞台,这是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开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小剧场戏剧开始“复兴”,并在京、沪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9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两个演出热潮,涌现了一批成熟的小剧场艺术工作者,在演艺市场的总体颓势中,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戏剧的市场处境,以孟京辉为旗号的先锋戏剧逐渐得到观众的认可。

小剧场话剧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升温的同时,也在长沙这片文化沃土上悄悄发芽。去年6月,由湖南省演艺集团主办、湖南大剧院承办的首届“2014新锐话剧季”完美收官。这次话剧季由湖南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没想好戏剧工坊、靠谱儿戏剧工作坊、火苗实验戏剧工作室、虹剧社、《新风行》原创话剧社等6家剧社联袂打造,先后有29场不同风格的湖南本土新锐话剧在湖南大剧院小剧场轮番上演,有人形容“其火爆程度不亚于曾经一度湮没长沙演艺市场的歌舞厅文化”。

湖南省演艺集团总经理陈介辉告诉记者,话剧季期间,省话的票房业绩突显,没想好戏剧工坊的原创喜剧《一夜惊喜》则以单场3万余元的票房成绩一举拿下该季票房桂冠。“长沙民间剧社的实力不容小觑啊!”

第二幕   追梦——小剧场话剧赢得市场还有很长的路

独白:“弄剧就好比一个做辣椒酱的,既要好吃,又要销量高。”——李韧

培养小剧场话剧观众,省话功不可没。上世纪90年代,省话的年轻演员便在韶山路的省话实验剧场演出小剧场话剧,话剧的观众以年轻人为主,“特别是河西的大学生,一到周末便来这看剧、学剧。”省话一位演员告诉记者。实验剧场的话剧演出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十多年里,它为长沙小剧场话剧培育了观众沃土。

随着长沙本土话剧的发展,小剧场话剧的观众们逐渐从一开始的“看热闹”逐步转向“看门道”。这对剧团是一个考验。由于戏剧这一文化形式本身所带有的先锋性,小剧场话剧在创作上特别要注重把握时代动向,在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加入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譬如台湾戏剧表演家剧团团长暨艺术总监李宗熹就希望通过《守岁》来“重拾生命中被遗失的情感”。

美国留学数年、回到长沙创办没想好戏剧工坊的负责人李韧谈到排剧,拿辣椒酱举了个例子,“就好比一个做辣椒酱的,既要好吃,又要销量高。”李韧说,创排新剧不得不在演员表演、创作风格等各个方面精雕细琢,同时还要考虑演出成本。“我们的演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科班出身,也有本身热爱表演事业。”李韧介绍,长沙民间剧社很多人是自导自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有各自的固定观众群,这也是剧社的竞争力之一。

虽然小剧场话剧风生水起,但谈到从市场中赢利,李韧坦然表示,“现在基本上只能维持运转,我的团队是没有工资的。”很多演员是凭借对戏剧的热爱在坚持,“只要台下有人看戏,我就愿意演。”尽管已经在全国多地演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李韧还是觉得任重而道远。“毕竟,小剧场话剧在当代中国社会很难成为大众文化。在戏剧教育不完善、受众群体流动性巨大的发展环境里,长沙小剧场话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幕   圆梦——剧团与剧场联姻是一条捷径

独白:“选择本土一两家基础好、商业运作模式较成功的剧社,进行全面的包装、打造,推向全国,使之成为湖南话剧的名片。”       ——张三喜

小剧场话剧最初由一些国有院团创排,由于投入少、周期短、演员少、灵活性强等特点,使得一些民营剧社、戏剧工作室、独立制作人纷纷加入其中。据了解,当前北京小剧场话剧已成常态演出,但当初北京小剧场话剧的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热爱戏剧的人卖车、卖房才把剧社维持下来。那时一天有两个剧社成立,3天就会有8个解散。当前长沙小剧场话剧的状态与当初的北京有些相似,因此,在长沙要把小剧场话剧做起来,需要一批人的积极努力。

“去年的首届湖南新锐话剧演出季可以说是小剧场话剧走市场的一个探索。这个探索是比较成功的。”湖南大剧院总经理张三喜说,其中最大的成功便是剧团与剧场的成功合作。据了解,如果剧团不与剧场合作,光是湖南大剧院小剧场的场租便要1万多元,这对于剧团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如果因为这个负担,剧团不能保证演出数量,剧场便只能闲置,双方都是损失。“我们采取了票房分成的合作方式,这样让演出方和主办方的成本风险都降到了最低,双方主动宣传、营销的积极性都很高,从而保证了票房,达到了双赢。”

谈到已经启动的2015湖南新锐话剧演出季,张三喜说,将继续沿用原来的剧团与剧场合作的方式,同时在剧目选择上将进一步扩大,“我们将在全国乃至国外选择优秀的话剧节目,同时大力支持和鼓励原创剧目。为了扩大影响,我们还将进行更多的线下活动,如‘话剧进校园’、‘公益讲座’等,运用更有创意的宣传手段,扩大活动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感受小剧场话剧,加深对话剧的了解,从而喜爱上话剧,使湖南的话剧市场氛围越来越好。”张三喜同时表示,“小剧场话剧的繁荣与否,从某种程度来说,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层次、活力和形象。因此,在话剧季的基础上,省演艺集团将选择本土一二家基础好、商业运作模式较成功的剧社,进行全面的包装、打造,推向全国,使之成为湖南话剧的名片。”

曾在湖南大剧院小剧场上演的话剧《看什么话剧》剧照。

话剧《手枪手》

曾在湖南大剧院小剧场上演的话剧《手枪手》剧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