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文化部选派的中央国家机关第二批援藏干部,我曾任西藏话剧团副团长,那还是1998年的事。近日,第三届湖北艺术节期间,我在武汉洪山礼堂看到由湖北和西藏山南两地艺术家共同创作的民族歌舞音画晚会“长江雅江谱华章” ,仿佛把我带回二十多年前的西藏,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让我梦绕蓝天,终生难忘。看后让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同时我也仿佛看到了点燃现代戏原创的火种。

第三届湖北艺术节的完美收官,似乎让我从中找到了中国现代戏创作的一个方向,那就是小戏以小搏大的生命力。地方小戏不仅能展现新时代戏曲创作风采,也彰显了民族精神。作为第三届湖北艺术节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作品展演的评委,湖北给我留下了难忘的16天和几十台异彩纷呈的视听大宴。展演有歌剧《有爱才有家》 《恩人·妈》 ,采茶戏《龙港秋夜》 ,黄梅戏《桃花开了》 ,楚剧《澴河村故事》 ,京剧《光之谷》 《在路上》 《童声》 ,郧剧《黄连花开》 ,歌舞剧《沧浪水清》 ,花鼓戏《乡月照人还》 《茶树岭》 《河西树的故事》等大戏。这些多为现实题材的原创作品,大多都是“高原”之作,也有“高峰”之品。如《乡月照人还》和《茶树岭》 ,但真正能让我观之入戏、品之入味的还是气韵独特、精致淡雅,蕴含着民族精神的四出小戏,让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这四部小戏为荆州花鼓戏小戏《拦花轿》 、南剧小戏《金竹背篓情悠悠》 、楚剧小戏《拆围》 《干书记巡堤》 。小戏虽小却各具特色,都聚焦百姓的真实故事、鲜活人生,绽放地方戏曲芳华,传递着新时代主旋律。如表现倡导喜事新办,改变陈旧观念的荆州花鼓小戏《拦花轿》是经过几代人传承之作,让人看到作品表现出经得住时间洗礼、历史考验和灵魂拷问的底气和自信,有追求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担当,有点燃戏曲精神火种的温度,让人欣喜和感动。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我看来,对今后现代戏发展来说,应注重从小戏入手,这也是我从湖北艺术节上看了这四台小戏获得的感悟和思考。戏曲发展离不开小戏,因为小戏传递的精神往往是最接地气的。华夏民族有三百多个地方戏剧种,有着无数故事生动、人物鲜活、腔调优美的小戏,让每个地区都有不一样的戏曲风景线。小戏布满了华夏疆域的每个角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次湖北艺术节在选择剧目上让小戏与现代大戏同台绽放,在对比中大放异彩,凸显了小戏不失本色,不忘本体的特点,传递了戏曲精魂、风致韵味,表现了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好看,好听且有趣,不像一些大制作反而有创新性发展中存在伪传承,创造性转换中出现假传统等现象。

中国的地方戏舞台如今不乏浮躁之气,存在同质化、话剧化、歌舞化、京剧化等现象,有时让古老剧种和稀有剧种不再纯粹和纯正,例如出现完全京剧化的现象。中国戏曲学院为中国地方戏培养了大批稀有剧种和古老剧种演员。但多年来我们看到,这些演员除京剧和昆曲外大多被同质化,回到地方很难传承真正特有的、特别的古腔古调、古戏古曲,而小戏演员却往往因为没有过多的资金支持等原因,很难去中国戏曲学院等高等专业院校进修,这某种角度上来说也许是不幸中的万幸——一定意义上让小戏演员少了被同质化的机会。正因如此一定程度上,地方小戏成了在现代戏创作中延续传统戏精神的可贵火种,往往在戏曲实践中闪烁着耀眼的星光。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小戏虽小,其精气神是我们未来现代戏创作的源泉和地方戏生命延续的保障。

近年来,戏曲大制作广遭诟病,再大的投入如果没有灵魂也就失去戏曲生命的意义。当下的许多大舞美一定意义上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地搞大投入,花高成本,运用高科技,这常常对地方戏和稀有剧种、古老剧种有某种伤害,一定程度是否也温水煮青蛙式地暗暗伤害了我们小戏的生命力?这其中或许值得反思。

据说湖北明年还要举办小品展演,我想这对中国地方戏的现代戏创作具有回归本体意识、固本清源传承民族戏曲本质精神、实现现代戏创作的再思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周英)

(摘自 《中国艺术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