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士杰是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大三学生。今年暑期,他独自走访了四川南充、绵阳、德阳、内江、自贡、泸州、乐山等地的8家剧团。一个突出感受是,剧团好不容易排了一个戏,也演了几场,但到底质量如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一本糊涂账。“文艺评论原来这么重要!”年轻的谢士杰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征得老师同意,他牵头成立了一个“国戏青年评论团”,还注册了一个名为“艺评世界”的微信公众号,倡导真实、新锐、专业的声音,给自己的同龄人搭建一个分享信息、交流思想的平台。没想到,公众号运行一个月,就收到投稿文章上百篇,作者来自北京、河北、河南、广东、陕西、四川、重庆等地,就各自感兴趣的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发表看法。这让谢士杰信心大增,每天一更新,乐此不疲。

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行的“文艺评论‘新时代’,艺术创造美生活——文艺评论新跃进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主任谢柏梁在发言时,特别讲述了谢士杰的“创业”故事。他说,一个学生开设一个公众号,就集结了一大群喜欢文艺评论写作的青年人,这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文艺评论面临新的成长空间,有着新的可能性。融媒体时代,文艺评论自当有新的思路、新的作为。

紧紧抓住一个“微”字

“说起文艺评论、文艺批评,总给人有点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的感觉”。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研究所所长金浩说,以往对舞蹈行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常常只是局限于期刊、报纸上刊登的一些学术性研究文章,读者也多是舞蹈艺术行业的从业者或研究者,“事实上,艺术问题探讨的受众群正在不断扩大,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也促使着专业性的评论转向公众平台”。

他发现,有些艺术问题,是需要及时澄清、辨别、梳理和分析的。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有必要给新媒体一个拥抱。于是,金浩开始通过微博,“晒”出自己的“微舞评”。比如,他曾经就刚刚观摩过的一台舞蹈节目,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节目有意突出观赏风格的多样性,却忽略了古典意蕴的一致性,‘古代民俗化’‘当代交响化’‘古今荒诞化’‘中西一体化’‘舞诵连襟化’等统统杂糅一炉,唯恐观众会‘审美疲劳’,却使得整体格调不高。”结果在网络空间引发热议,你来我往,交流互动,也给金浩以新的启发。

他将这些文字辑录成了一个集子,命名为《微时代的微舞评》,自己认为这些简短的微评论“粒粒饱满”。舞蹈家黄豆豆在序言中说,这些文字,以当前最具人气和接地气的方式,对当下丰富驳杂的舞蹈艺术现象进行了“一针见血”的评点。

当下的文艺评论工作,也要紧紧抓住一个“微”字,成为不少人的共识。从2014年开始,针对在网络上、电视上、纸媒上出现的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辽宁省文联组织文艺评论工作者,撰写篇幅短小的主题评论文章,辽宁文学艺术网上开设《文艺微评》专栏,进行发布。辽宁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张颖介绍说,这些精干、即时的批评短章,颇受网络和纸媒的青睐。

“‘文艺微评’选题内容丰富,涵盖了多个艺术门类。在选题策划中,注重网络媒体与大众文化特有的即时性、话题性,紧扣时事热点问题,力求在重大时事或文化事件的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与自发的网络评论通常的内容评价、‘就事论事’不同,它的选题突出问题意识,引导读者对正在发生发展的艺术现象展开较为深入的思考。”张颖说。

底色依旧,追求不变

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9月,旨在深入探寻亚洲各国各地区电影的历史脉络、理论建构、创作风格与产业机制,为华语电影和亚洲电影的发展繁荣、文化软实力与海外拓展建立对比坐标。今年11月18日,研究中心公众号正式上线。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表示,开设公众号,目的是扩大研究领域,吸纳更多的研究人才,更好地传播最新研究成果。

新媒体是个平台,关键是怎么用,怎么用好,也就是如何实现“善用”。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认为,有必要充分挖掘新媒体背景下群众文艺评论潜藏着的健康力量。他说,要珍惜这些言论的自发性,耐心地在泥沙俱下之中发现真知灼见,将它们有效地统合起来,并充分地利用起来,使之反向激励创作,实现出精品的最终目标。

在张颖看来,新媒体平台用好了,是可以盘活人才资源的。据她观察,目前活跃在纸媒上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年龄偏大,整体上队伍结构相对单一。而“文艺微评”的出现,使评论人才的年轻化、多元化成为可能。微评作者既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文联、作协的专业研究者,也有来自新闻媒体、艺术刊物的采编人员,还有从事创作的艺术家和普通的艺术爱好者,共同组成了多样化的作者队伍。

“‘文艺微评’还让某些原来只写传统评论或学术论文的作者,开始关注网络化写作,而一些很少对文艺现象、文艺实践进行理论思考的艺术家、爱好者,也开始从事文艺评论写作。这个项目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激发人才活力、培育新生力量、重组评论人才队伍的过程。”张颖介绍道。

不过,文艺评论与新媒体“联姻”,不是“自降身价”,更不是“自我放逐”,而是要守住自己的本色,保持底色依旧。

“运营这个公众号,初衷是因为我们热爱文艺。文艺不仅是我们的职业,还应当是我们的事业。我们就是想表达出自己的文艺观点,让大家知道现在年轻人对一些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到底是怎么看、怎么想的。”谢士杰这样阐述自己的“初心”。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大众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对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要求也高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说,“广大文艺评论家就应该摒弃和反对那种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故弄玄虚的文艺作品,而应该把那些精神品格高尚、思想内涵丰厚、价值取向鲜明、艺术表现动人的优秀作品推介给大众,让人们从更多充满正能量的作品里,激发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记者 王国平)

(摘自 《光明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