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26日晚,由台湾果陀剧场携手导演杨世彭创排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在上海大舞台连演4场,场场爆满。这出将于8月1日在省人民大会堂献演的话剧,近日在浙江图书馆举行了一场分享会,主讲人是主演之一的卜学亮。

这是一出由两个演员撑起全场的好戏,故事梗概比剧名长不了多少:“一位患渐冻症的老人在告别人世前,为一个年轻人上了14堂人生课。”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相约星期二》。最初,这是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一部回忆录,被翻译成31国语言,销售逾1400万册。余秋雨曾为该书中文译本写下序言:“最后一堂课,是葬礼。莫利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变越大,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们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

2011年,由台湾果陀剧场创排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是故事在戏剧舞台上的首个普通话版本。卜学亮饰演学生“米奇”,老师“莫利”一角由台湾现代剧场的代表人物金士杰担纲。 “教室”不大,剧场座位也有限,至今60多场巡演中,上座率从未低于95%。李立群、蔡琴、蔡康永等都曾聆听过这场幽默又触动人心的生命对话,体验过两小时的静水深流。

“一颗树的叶子最好看的时候,就是落叶之前。”“生命中最要紧的时刻,是学着付出爱,以及接受爱。”分享会现场,当剧中台词再次响起,台下年龄跨度很大的杭城听众频频点头。他们中有许多是两年前《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首次来杭演出时的观众,或是已经买好了8月1日演出门票的话剧爱好者。一位已是第二次观剧的网友在微博上这样写道:“原以为会欣赏到一碗心灵鸡汤,没想到实际呈现更简单——一个拥抱而已,这就是说再见的方式,也是表达爱的肢体语言。”截至记者发稿时,本次杭州演出的低价票已售罄。

果陀版忠于原著,观众却没有因此产生水土不服的违和感,除了经典故事的魅力,演员自然生动的演技也功不可没。 “接到导演邀请时我很兴奋——与金士杰搭戏,或许能在戏剧界连跳三级。”卜学亮说,但拿到剧本后,他却一度因长达十几页的独白而打了退堂鼓。即便到了首轮巡演的前几场,他仍然觉得自己无法入戏,最后一场米奇趴在病床前痛哭流涕的戏,只能用干嚎:“现在回看录像,简直想请当时的观众退票。”

一路走来,卜学亮最想感谢的也是金士杰:“金老师是一面镜子,与他同台演出,能感受到巨大的能量场,佩服之余,也不敢不对自己的演技再三打磨。”他透露,金世杰是一个“连舞台上病床支起角度都要严格测量的人”。剧中,有一段米奇的长篇独白中,需要穿插莫利的录音,金士杰特意把卜学亮叫到录音棚,一起揣摩人物心理、抠细节。现场演出时,他仅凭声音就征服了观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