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电视文艺节目中有许多相声播出;加上第二届全国相声电视大赛闭幕不久,使人觉得应该多思考点关于相声的问题。
君不见各类相声演出,两位演员上台先不“说活”,而是向观众问好。到某地走穴,要向老年、中年、青年、妇女、儿童逐个问候。尤其是到了年节,更是一通不着边际的“大拜年”。再不然,就是一套吉祥话:“祝愿某地观众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这样做的结果,笑声肯定得不到,但廉价的掌声却是轻易就赚到了。还有的相声演员,竟直接对观众说:“给点掌声好不好?”这本是三流通俗歌手的惯用手法,身为传统艺术的曲艺竟也感染上这种流行病,实在是一种悲哀——这简直是在台上“要饭”了!
众所周知,相声是语言艺术,艺术手段达到的直接效果是笑声,使观众在笑声中受到启迪,从而达到抨击假恶丑、弘扬真善美的目的。可惜,如今的相声,早已“笑果”难寻。相声“逗不乐人”,将自己的特色拱手相让,它还怎么容身呢?须知,能够赢得掌声的艺术形式多着呐,语言类节目中的话剧、朗诵、对口词等,包括近年来崛起的小品都有这本事。
依靠掌声来敷衍相声,是演员低能甚至无能的体现。你见过马三立、侯宝林这样的大师级人物,靠掌声过日子,而将笑声置于一旁吗?他们的相声段子,尽管听过多次,再听仍然让你忍俊不禁。这是功力,是艺术魅力的无穷积淀。兴许有人会辩解,呼唤掌声是电视时代的特征,是与观众互动的需要。但为了迎合某些观众的情感,而将相声本身的特色丢失殆尽,究非上策。
相声的基本表现形式在“说”,不然不会是“说相声”。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四项基本功,但近年来,“说”已经快要淡化成“学”和“唱”的附庸品了。按传统意义划分,每段相声在结构上,都应该具备“垫话、瓢把儿、正活和底”四部分,然后通过“三翻四抖”完成任务。眼下,“垫话”早已被与主题无关的无聊问候和相互吹捧所替代,其它三部分也已被掌声所淹没,这绝不是“繁荣”的景象。
笔者以为,那种听不到笑声、只听到掌声的相声,最好从相声舞台上消失;不然的话,早晚会使相声这一艺术形式灭绝的。(文木香)
(摘自 《今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