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打哪儿说起哪?就从这次网上调查评比说起。马季当选为"对相声贡献最大的人",名次列在"马三立、侯宝林、张寿臣、刘宝瑞"四位老前辈的前边。引起了部分网友的不满。甚至引起了吴二宝朋友的"义愤填膺"。以至于有了这篇"言辞过激"的"讨马檄文"。鲁迅是怎么说的来着?鲁迅说呀……算了,不跟你开玩笑了。但请少安毋躁,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说,这次舆论调查工作做得不严谨。衡量的标准没有严格的界定,范围的划分不合适,或者没有划分,有"关公战秦琼"的味道。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相声演员如马季者,与旧社会过来的师傅辈、师爷辈的老艺人没有可比性。如果实在要比的话,也应该是横向比较,让马季、侯跃文、刘文亨、高英培、常贵田等在一块比谁对相声的贡献大,更趋合理性。纵向比较不科学,所处的年代、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尽相同,这样子,搁在一块让大家选有些不伦不类。其结果自然不能令人信服。这是一。

第二:对各种各样的舆论调查呀,评比呀,评选啊,我的理解是不必当真,权当儿戏。专家学者与普通百姓、圈内、圈外、内行、外行、时间性、地域性以及投票人群的层次差异等等,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与你的期望大相径庭,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卓别林当年参加"卓别林模仿大赛"也不过得个二等奖。放眼看去,文艺界、曲艺界……许多调查、评比莫不如此。春节晚会的节目评比,牛群、冯巩的"小铡刀""学模特--你不乐我还脱!"之类的"相声"几乎年年得奖,气不得。

八五年十月至十一月,吉林省曲协等单位举办全国相声演员"十大笑星"评选活动,共收到选票十一万张,获得者是"马季、姜昆、李文华、侯跃文、赵炎、师胜杰、郝爱民、石富宽、常宝华、高英培。"这里没有马三立,没有侯宝林,因为百姓接触相声主要是电视,再次是广播、报纸、杂志等,最后是剧场。平均一年能看上两场(活的)曲艺或相声专场就不错了。他们看的听的最多的是电视上的、广播里的相声,而上述十位笑星正是当时电视、广播里曝光率最高的,当时许多观众可能还不太知道马三立、郭荣起、刘宝瑞……至于张寿臣那就更甭说了,现在普通观众知道他的人也不多。 观众的评选是如此,那么专家的评比要好一点喽?应该说,相对来讲要好一点,但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具体时间记不得了)马志明参加了一届全国专业相声大奖赛,因为是全国现场直播。马志明大概也是想让大家见识一下什么是相声,什么是马派相声?真正意义上的相声应该怎么说,怎么演?跟他们在一块比来比去比来比去,最后,得了个逗哏三等奖。现在回想起来,谁得的一等奖、二等奖、演的什么段子,我是一点也记不起来了,只记住了马志明的三等奖和他的那段我非常喜欢的《纠纷》。什么?你说当时的专家评委有眼无珠?这么说不太好吧?啊?非要这么说……那也只能这么说了!

舆论调查、评选的事儿就说到这儿。下面说说对马季的评价问题。看来你对马季有些偏见(有些可能还不只是偏见)觉得有商榷的必要。接下来就说说我对马季的评价,供您参考。

我觉得马季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相声演员中的佼佼者。第七代(是第七代吧?有些书分得不一样)相声演员中的代表人物。说他对相声的贡献最大也不为过。(尽管我很讨厌这个提法,尤其是不愿与他的前辈放在一起比较,这样对前辈来讲很不公平)对相声这一行的贡献大小,应该从作品、理论、才艺、授业等几个方面来看。首先看作品。作品包括他所表演的传统相声、与人合作和自己创作的作品。你提到的《拔牙》、《找堂会》这属于他学艺时的段子。这类作品还有《金刚腿》、《扒马褂》等,不错,这个时候的马季还显稚嫩,全仗着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老师在一边保驾护航。几位老师(主要是侯宝林老师)功德无量。这点毋庸置疑。这以后马季开始自己(包括与人合作)写相声。象《找舅舅》、《英雄小八路》……太多了,说几段主要的吧,《友谊颂》、《海燕》,这是文革中我们在广播里能够听到的少有的几段相声的其中两段。说他填补了文革十年的相声空白,这话不夸张吧!粉碎"四人帮"之后的《舞台风雷》和《白骨精现行记》喜剧效果何等的强烈!不会没听过吧?《新桃花源记》算是新相声中的精品吧?《百吹图》、《五官争功》……说得太多显得我卖弄。试问?这等成绩,何人能比? 再看理论:遗憾的是我手头现在没有马季的理论著作,从报纸上得知他写过几本有关相声理论的著作,(我没有买到)这一部分暂时空缺。待以后补齐。(假如有必要的话。) 再看才艺,说、学、逗、唱无一不好。说、逗尤佳。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嗓音条件差一点。

最后看他的授徒情况:他教徒弟的最大特点是不光教他们说相声;还教他们自己创作相声。这一点姜昆受益最大。弟子中不仅数量多,质量也不差。姜昆、赵炎、刘伟、冯巩……其他的拜门儿的弟子不算。这四位是马季手把手交出来的。

本贴由大宝于2000年8月22日20:49:40在〖中国相声艺术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