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传统戏曲节目外,凡新编历史剧、现代戏都有人担任作曲、编曲或者音乐设计。但奇怪的是,这些作品在播放、展演时,作曲者的名字竟不被提及。
前不久,我买了一本《民歌老歌大家唱》,其中收集了戏曲唱段如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唱段以及河北梆子、蒲州梆子、评剧、上党梆子、沪剧、滇剧、吕剧、秦腔、黄梅戏等大量剧种的许多新创作的唱段,均一律只有演唱者的名字,而曲作者(作曲、编曲或音乐设计、记谱整理)的名字竟一律“勾销”了。
近日,看某电视台戏曲《名段欣赏》栏目时,发现不见作曲名字的情况也很多。戏曲戏曲,有戏有曲,作为“名段欣赏”哪能和唱腔、音乐两不往来。其实,戏曲无唱腔的戏极少,就是全剧无一句唱腔的《三岔口》也还有点锣鼓经。像《名段欣赏》播出的一些戏,其唱腔、音乐的分量并不轻,有些唱腔(如曾播出的川北灯戏《幺妹嫁给谁》)还相当有特色,优美动听,据说此剧音乐曾多次获得单项音乐设计奖。但《名段欣赏》中却只有剧情简介、剧种发展、表演等几点说明,从头到尾不谈唱腔、音乐的风格特色、音乐内涵及创作情况。
不重视戏曲作曲的署名权并非个别现象,在许多地方剧团演出中,一些宣传牌上、节目单上不标明曲作者姓名的事司空见惯。这样对戏曲作曲者来说多少会有些寒心。音乐、唱腔对戏曲艺术来说很重要,有关方面应尊重戏曲作者署名权,把唱腔、音乐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彭涓)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