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精细的做工是常常被人忽略掉的。杨宝森虽然在台上神色沉稳,十分庄重,很少有特别丰富的表情。但他做起戏来也是精雕细琢、毫不懈怠的,如果认为他的衿持就是死板,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只从他在《失·空·斩》这出戏的几个细节处理上,就能体会到他对角色的用心良苦。

《失·空·斩》几乎是所有老生都唱的戏,在这出戏中,杨宝森所塑造的诸葛亮形象,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无论扮相、气质、神态和表演,都很贴切剧中的角色,有的老观众甚至回忆说:“杨宝森在剧中的孔明,看上去就似一尊神像,叹为观止”。足见他的气度非凡、艺术精湛。能塑造出这样的神采来,除了千锤百炼的唱和念,也离不开他对做工的深刻理解。这里提几个往往不被学戏、演戏和看戏的人注意的小地方,以见一斑。

《失街亭》“大帐”一场,诸葛亮上来念引子,归座、念定场诗、自报家门。然后对众将说道:“哪位将军愿带人马,镇守街亭,敢当此任?”此时孔明是身向左侧的,目光扫着两边众将,但最终落在一旁的赵云身上,表达出希望赵老将军请命的意思。当马谡出来讨令时,杨宝森的表情先是一楞,转而有一丝不太明显的微笑。孔明没有想到三十多岁的马谡敢于出来承担这么重的任务,所以略为讶异。但看到一心培养的年轻将领马谡能够挺身而出,内心又有些安慰。他深知马谡熟读兵书、颇有才干,此时不妨给他锻炼和立功的机会,以便在军中逐渐树立威信,日后也好重用。但是,谨慎的诸葛亮也知道马谡缺乏实战指挥经验,所以马上谆谆告诫道:“那司马懿虽然年迈,战守足备,将军你不可轻敌。”马谡却未把小小的街亭看在眼里,杨宝森的表情这时凝重起来,身子略往前倾道:“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啊!”马谡自信心爆棚,说:“末将此去,倘有疏虞,愿当军令。” 杨宝森扮演的诸葛亮微簇了一下双眉,叮嘱道:“军中无戏言。”晚年杨宝森念成了迟疑的:“军无…无戏言。”加重表达角色内心的忧虑。马谡高呼:“愿立军状。”这时孔明用目凝视马谡,没有马上搭话,停顿了几秒钟。这在杨宝森晚期的录音中是能听到的,全场鸦雀无声。通过这几秒钟突然的休止,就表现出孔明复杂的内心情感来,这是一个下决策前的瞬间思虑和挣扎,同时也就突出了诸葛亮为人做事谨慎的性格来,而且也说明了他对马谡的关心和爱护。但这几秒钟的火候很重要,时间短了,观众没有察觉,起不到效果;时间长了,一来显得冷场,二来又使孔明变得有些优柔寡断。必须是在观众刚刚有所领悟时,恰到好处地接着用坚定的口吻继续道白:“好,当帐立来!”直到此,诸葛亮也并未完全放心,任稳重的王平为副将,并向马、王两人都强调了“靠山近水,安营扎寨”的军事战术。进一步把孔明的谨慎风范传递出来。

《空城计》“三报”一场。当孔明观看王平的画图时,神色也有三次变化,看完前面觉得疑惑,看到后面则十分惊骇,很快又转为愠怒。怒,表现在之后的语气上,眼神里却无怒视,更无煞气,但内心的激动还是看得出来的。至于“三报”军情,诸葛亮表演上的递进转变就更为复杂和精彩了,很多专著都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空城计》“城楼”一场,是这出戏的“戏核儿”。杨宝森唱“西皮慢板”,尺寸渐紧,当唱完“闲无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后,低头抚琴,一段琴音罢,一般就“哈哈”笑几声接唱“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杨宝森早年也是这么唱的,但在晚期有了变化和改进。奏罢琴,头不抬起,而是用目偷看城下司马懿的反应,当司马懿面露惊讶之色,才沉着地“哈哈”笑起来,这几秒钟的停顿,又是一处妙笔,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了。扮演司马懿的演员也全力配合,先是捋髯探身闭目听琴,琴音止睁大二目面带疑惑,仿佛不敢相信。观众则在这一刻,慧心的笑了。

再如《斩马谡》中,责打王平后,孔明接唱:“再带马谡无用的人呐!”唱时,杨宝森以扇柄连敲桌案数下,表示胸中的忿恨已是难以自制。我们在“配像”的录音中可以听到敲击出的“嘭嘭”声响,惜配像演员并未能做出这个细节的动作来。

好戏,是靠很多精彩的细微之处集合出来的,越是看了平淡无奇的小地方,越能展现表演的功力。如果以为一出《失·空·斩》的看点就是几段唱,那就真是小看了“骨子老戏”内含的深厚魅力了。传统经典剧目的常演不衰,绝对是有它独特的艺术底蕴和价值的,就看你会不会演,懂不懂鉴赏了。

本贴由裘迷于2007年11月20日18:02:11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