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这让我联想到中国戏曲学院新设立的“京剧学”学科。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进入新世纪,京剧从整体上看,已经开始渐渐走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危机和低谷。随着社会公
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日益升温以及公共财政对京剧的投入迅速加大,各级京剧院团的传统剧目的继承、新剧目创作和市场演出呈现出新的良好态势。
但京剧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因此,中国戏曲学院于近年启动以“京剧学”为名的学科建设计划,希望通过数年努力,将京剧研究建设成为具有内在系统性和完整性、与京剧的历史成就及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为京剧的振兴与繁荣、人才的培养创造理论支持。
“创新团队”着手京剧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已经拥有一部较完整的《中国京剧史》,《京剧大百科全书》也已经编撰完成即将面世,然而,京剧的基础理论以及资料建设,相对而言显得滞后,因此它应该是京剧学的学科建设中最迫切、也最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研究课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2005年以来,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市教委支持下启动了与之相应的两个重大科研项目。
京剧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骄傲,代表了中国近现代舞台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而随着全球化进程,东西方文化出现愈益频繁深层的交融和激烈碰撞,京剧作为中国悠久文明之代表与象征的意义价值,进一步凸显在时代面前。同时,京剧在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对它的研究,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与现实整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见到比较全面完整和深入地全面阐述京剧的艺术规律且为学界公认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戏曲学院充分整合学院现有的研究队伍,组建了经北京市教委审核批准的、以“京剧学研究”为项目内容的创新团队。在项目实施的2006-2008年的三年时间里,这个由戏曲学院30多位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团队,将集中深入研究京剧的主要艺术特征,寻找京剧各部分内在的有机联系,最终形成一部能够代表当代京剧研究水平的《京剧学通论》,同时出版发表一系列在京剧表演、音乐、文学、舞台美术、导演和教育等分支领域内有深入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著述。创新团队的协作研究,也有望涌现出一批京剧研究各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促进学院戏曲尤其是京剧学的理论建设,使中国戏曲学院成为海内外京剧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资料的整理与抢救迫在眉睫
京剧研究更迫切的基础性工作,是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表面上看,京剧研究积累的资料已经比较丰富,事实上,仍有大量资料或散见于清人的笔记,或湮没于浩如烟海的报章杂志,随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急需搜集汇编。
张次溪编选的《燕都梨园史料汇编》及其续编,是目前所见最重要的京剧资料集。从京剧整体研究的角度而言,该资料搜求对象主要局限于京城,在京剧流布过程中更大范围传播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多未涉及;近年逐渐为专家学者发现的新材料,诸如外国在华传教士、学者及外交使节的闻见录,以及北京之外的各地方文献的发掘,使这部史料越来越显现出加以增补的必要;还有大量散见于各报章杂志的史料,都有待整理增补。晚清以来兴起的大众传媒有大量以京剧为代表的民众文化娱乐活动的报道和业内外人士撰写的评论文章,这些都是清代京剧发展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有必要加以收集编辑。更不用说,进入民国以后,大众媒体对京剧的兴趣日益提升,报章杂志中出现许多有关京剧的报道、评论与研究;同时期更出现许多专业戏曲报刊,其中有大量涉及京剧历史以及剧目、表演艺术家和剧团的资料,还未及整理。缺少完整而全面的资料已经越来越成为京剧研究中的障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