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省加快戏剧大省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我省力争在2020年建成戏剧大省,提出要坚持走甘肃特色、甘肃风格、甘肃气派的戏剧创作之路。事实上,甘肃舞台艺术正是带着地方特色走向全国的,而甘肃舞台艺术尤其是戏剧要走向全国必须更进一步强化地方特色。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舞台艺术的创作,可以发现,它是在不断强化地方特色中逐渐发展壮大并赢得赞誉的。
从故事发生的环境来讲,所有与敦煌有关的舞台艺术的故事均发生在敦煌这一地域背景之上,陇剧《官鹅情歌》的故事发生在陇南宕昌“官鹅沟”,秦剧《麦积悲歌》的背景是麦积山石窟一尊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坐佛雕像,陇剧《西狭长歌》的背景是成县的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话剧《马背菩提》和音乐剧《凉州会盟》的背景是武威(凉州)的白塔寺等。这些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和地理风物,不仅是戏剧本身的有机构成,而且有地域文化名片的意味,其借助戏剧艺术进行的传播,产生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地域文化借助艺术形式的宣传。此外,庄浪的梯田、陇东的窑洞、河西的沙漠、色彩独特的黄土高原都已经成为戏剧人物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成为剧中人物精神力量的来源,作为陇人性格、陇人奋发精神形成的背景,对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独特的地理背景以视觉方式被呈现,让观众产生了特殊的感受。
从展现的风情来讲,敦煌乐舞、舞剧展示的带有异域风格的歌舞与生活情调,使人耳目一新;其他戏曲中展示的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歌曲、地域风俗等,均呈现了独特的地方风味,在全国来讲都具有不可重复性。
从表现方式来讲,敦煌舞独特的造型系列、陇剧类同于皮影的侧身表演程式、高亢悠扬的合唱“嘛簧”、古劲苍凉的“西部京剧”唱腔,还有不时出现在各种剧目中的“花儿”、民歌、小调等,都呈现了地方特色的魅力,是独一无二的。由陇东道情发展形成的剧种陇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好的新兴剧种,以民歌“花儿”为基础创造的“花儿”剧是正在发展中的少数民族剧种,这两种戏剧形式,都具有甘肃特性。
从文化元素的借鉴和利用来讲,诸如反弹琵琶、千手观音、飞天神女、皮影艺术的侧身造型和动作、地游子的舞蹈步伐、太平鼓舞等,有的已经演化为戏剧动作或者戏剧程式,有的作为特色表演在当时引起关注和反响;沙漠驼铃、秦砖汉瓦、伎乐飞天、马踏飞燕等甘肃独有的艺术形象或艺术符号幻化为舞台妆点,羊皮筏子、太平鼓、皮影、羌族的羊皮鼓、具有陇东风情的香包等变化为独具特色的舞台道具,麦秆咂酒、“花儿”会等民族风情融化为戏剧情节等,是最具地域色彩的。
从戏曲语言上讲,地方戏剧本身就是地方语言声、韵、调的汇聚,用方言叙述地方的人物与故事是展现地方文化经验的最自然的方式,最能体现地域文化中人的性格、气质与“味道”。在诸多甘肃戏剧作品中,西北方言词汇、西北谚语、西北民歌的运用,一些地域性言说方式的运用,更增添和强化了甘肃戏剧的地域特色。
正是自觉而巧妙地结合了这些甘肃背景、地域元素、地域性标志,才形成了甘肃戏剧丰富的艺术象征系统、艺术符号系统和艺术表现系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风格,其作品才“个性”十足、魅力十足。从已经演出的剧作看,“甘肃背景”包括了甘肃题材、甘肃历史、甘肃人物、甘肃形式、甘肃风貌、甘肃元素、甘肃方式和甘肃精神等诸多方面,它们是甘肃戏剧地方风格形成的要件。从这些要件的运用所产生的效果来看,地域性风格有利于激活本土文化资源、有助于激发观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容易对异域文化或异质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吸引力,强化地域文化本身的吸引力,更有利于走出地域、走向全国。就甘肃戏剧而言,“甘肃背景”已经以多种形式和方式融入甘肃舞台艺术,成为甘肃舞台艺术不可或缺的艺术底色乃至底蕴。
甘肃戏剧界这些年在全国产生的影响,对于甘肃本土文化是一种传播和张扬,是一种文化资源的艺术转化,通过艺术的形式宣传了甘肃,扩大了甘肃的知名度,弘扬了甘肃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培育和传播了甘肃精神。可以说,甘肃舞台艺术是带着地方特色走向全国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