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滩簧”,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是什么。但说起沪剧、锡剧等剧种,大家都非常熟悉。其实,滩簧就是沪剧、锡剧等的最早表现形式,在经过不断的改编和发展过程后,才形成如今的沪剧、锡剧等剧种。

滩簧,是曲艺的一个类别,相传源出“苏州滩簧”,清代中叶形成于江浙一带,然而,现如今已经少有滩簧表演,似乎已经退出江湖。不过,就在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有四位老人凭着年轻时的记忆,建谱写词,并组建了一个滩簧表演班子。每次街道或社区有演出活动时,他们都会穿插表演一两个“滩簧小调”,让这个古老而有历史的滩簧重出江湖。不过,这个小小的民间“滩簧班子”,它能够承接滩簧的辉煌历史吗?它还能留住滩簧时代的背影吗?

四位老人搭起

一个滩簧班子

“现在老人好福气,我们老年人也要有志气,老有所乐养身体,力所能及做点好事体,同心同德跟党走到底,党的恩情永牢记……”9月19日,在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莲花二社区举办的“庆中秋迎国庆”广场文艺汇演活动中,这个《“滩簧小调”——社区老人好福气》的节目并未引起很多观众的注意。然而,这个滩簧小调,却凝聚了四位老人的辛勤汗水。

钱梅林、俞新元、姚文伟、金永万这四位老人都是斜塘街道的普通动迁居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戏曲。2012年,这四位老人聚到一起,谈论起以前居住在农村时经常听到的一种滩簧小调,但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这个滩簧小调似乎已经消失了,这让四位老人非常怀念。

由于这四位老人都是社区文体骨干,也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娱表演和策划活动。后来,四位老人干脆凭着年轻时的记忆,将以前听前辈传唱的滩簧小调曲谱给谱了出来。

有了曲谱,还得有词。四位老人中,钱梅林和金永万识字不多,而俞新元当过老师,姚文伟也是初中毕业。于是,他们又分工合作:钱梅林和金永万负责表演唱,姚文伟和俞新元负责写词和配乐。就这样,一个滩簧表演的草台班子成立了。


  底气来源于苏州的传统文化

“滩簧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实话,我们有底气表演滩簧,就是因为它是苏州的传统文化之一。”今年70岁的俞新元告诉记者,由于四个老人中他的学历最高,因此,平时他主要负责搜集有关滩簧的相关资料。

然而,当俞新元搜集资料时遇到了大难题:有关滩簧的资料非常少。他查遍了苏州的各大图书馆,也只找到极少的一点介绍,尤其是滩簧的剧本、曲谱几乎一无所获。这让俞新元非常犯愁:因为要传唱好滩簧,就要有相应的剧本资料,而之前的剧本和曲谱竟一无所有。

虽然有困难,但四位老人还是坚持了下来,每个月都不定期排练滩簧小调。经过近一年的搜集、整理和排练,四位老人集体创作的滩簧小调已经成了斜塘街道文体表演的保留节目。每次街道和社区有文娱表演,都会给他们一个表演滩簧的机会。而由于四位老人创作的滩簧小调源于生活,都是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大事小事,而且都是用苏州话表演唱,唱词又非常对仗和滑稽,因此,深得不少动迁居民的喜爱。

草台班子能否

执掌传承大旗

有历史有故事的滩簧,能否在这四位老人手中传承下去?俞新元微笑着告诉记者,虽然他们四人凭着记忆恢复了滩簧词曲谱,但他们一直不敢称自己是传承人。因为他们没有师傅的传授,全凭自己的摸索,而且也没有剧本的传承。另外,由于四位老人的水平有限,目前尚无能力去编写更多的词和剧本。

“目前我们只希望滩簧这一传统曲艺不要失传。”俞新元说,他在搜集滩簧资料时,发现很多滩簧都有一个共同的难题:很难传承,因为现代的年轻人不爱唱滩簧。因此,像浦江滩簧、长兴滩簧等都先后走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还有的滩簧已经失传。而苏州滩簧现在基本也听不到声音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滩簧都这么尴尬,像浙江的余姚滩簧由于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培养出了传承人,还排演了不少新戏。因此,俞新元等四位老人坚信:只要他们身边有滩簧爱好者,滩簧就不会消失。

令俞新元、钱梅林、姚文伟、金永万四位老人感到欣慰的是,从今年起,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已经将滩簧作为当地社区文化特色重点打造。并专门给四位老人提供了一个练习场所。目前,斜塘街道正在招募滩簧爱好者,准备举办滩簧培训班,让滩簧在斜塘街道扎地生根。俞新元他们四位老人就是培训老师。“已经有13人报名参加了。”俞新元说,虽然街道对他们非常信任,但接下来如何讲,讲什么,他们心里也没底。因为自己也没经过传统的滩簧培训。

给滩簧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

“苏州的昆曲等与滩簧都有关系,发展滩簧也是发展地方文化,也是保护地方遗产,很有必要。”昨天,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路海洋对此建议。

路海洋是昆曲研究专家,他告诉记者,在他身边,目前研究滩簧的基本没有,只有大家在研究苏州戏曲史时,会涉及到一些滩簧知识。因此,滩簧作为过去的一个曲艺种类,已经逐步没落了。把滩簧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进行传承和推广,有积极的意义。

路海洋建议,在四位老人滩簧的传承上,要争取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演员的传承,要搜集以前相关的剧本,还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其次是观众的培养,可以通过演出,培训一些观众,除了进社区表演,也可以让传统文化走进高校。第三个就需要政府支持和学术支持。像昆曲每两年有一个国际研讨会,再加上学术上的论证支持,让昆曲的影响很大。而且这三个条件不可或缺。

路海洋说,目前,斜塘街道四位老人组织的滩簧班子只能以点带面,慢慢扩展。滩簧可以在不改变本质和特色的前提下,作些形式上的改变。比如说,以前只是说唱,那么再带点伴奏,或再化妆、扮演、灯光、舞台等,也都可以加上去。不断追求滩簧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并且编出较好长剧,滩簧的发展也会有未来。

滩簧,相传源出苏州滩簧。滩簧是曲艺的一个类别。清代中叶形成于江浙一带。有前滩与后滩之分。前滩移植昆剧剧目,将昆剧曲词加以通俗化;后滩取材于民间花鼓小戏。表演者3至11人,分角色自操乐器围桌坐唱。有苏州滩簧、杭州滩簧、宁波滩簧、本滩等。清末以来,各地滩簧大多发展为戏曲,如沪剧、锡剧、苏剧、甬剧等,形成了滩簧系统剧种。

钱梅林和金永万在进行滩簧排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