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

4月1日至5日,2003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浙江宁波召开。来自各地的文化厅(局)长、处长们和部分国家艺术院团的负责人及有关艺术创作、经营、管理专家参加了会议。会上交流了各地多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措施和办法,讨论了今年乃至今后5年艺术精品创作生产规划,部署了全国艺术创作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主要工作。 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在会上讲话,就贯彻十六大精神,多出艺术精品提出意见。
陈晓光指出,能不能抓住机遇,多出精品,通过文艺作品塑造、凝聚、强盛、振奋民族精神是我们的艺术创作和生产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满足小康社会需求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全国艺术生产形成了比较完整、比较符合实际的抓艺术创作特别是抓重点剧目的思路和办法,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作品,有些作品已经成为优秀保留剧目。然而艺术创作工作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转型期出现的许多新矛盾和新情况,如数量与质量不平衡,艺术产品结构不合理,艺术观赏性不强等。
陈晓光强调,当前艺术生产的主要任务是,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龙头,坚定不移地实施精品战略。要以创作为基础,视质量为生命,以演出为目的,让艺术产品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最佳结合与统一,形成完整的良性循环的创作、生产和市场运行体系。
陈晓光指出,艺术创作与演出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艺术创作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陈晓光用五个话题阐述了思路:“艺术贵在创新”,“艺术产品要坚持‘三性’统一”,“艺术生产要重视市场取向”,“艺术生产要探索产业运作模式”,“艺术理论和批评要与时俱进”。
陈晓光指出,创新是艺术生产的根本要求,要大力提倡艺术的原创意识,我们所提倡的创新要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要深深融注在时代的血脉里。艺术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关系不能被割裂,不能一般性地认为思想性是领导关注的,艺术性是专家关注的,观赏性才是老百姓关注的。作品只具备一性,或者单纯突出或强调某一性,不可能成为艺术精品。是否达到“三性”统一,只有通过观众的检验后才能得出结论。关于市场取向,任何一部舞台艺术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要通过演出来实现的。只有通过不断广泛地演出才能实现舞台艺术的自身价值,也才能让更多的群众欣赏到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由演出实践检验,人民群众和历史是最终的评委。专业艺术院团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呵护,这一点无可置疑。舞台艺术产品的生产方式要探索、借鉴产业运作模式的关键在于,要在创作、演出、经营、销售等各个生产环节上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产业运作道路。当然,在借鉴产业运作方式的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艺术生产上的产业运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我们带来新的生产模式,使艺术产品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使艺术产品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忽视对积极的社会效益的追求。因此,要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追求两个效益统一。艺术理论和批评要与时俱进,主要是因为有的艺术理论没有追随艺术实践的前线而前进。与时俱进地实现理论的创新,就要面对当今艺术创作发展的实际,对新的艺术创作现象做出及时而科学的回应,并且以理服人。
陈晓光还就扶持重大文化项目、多出优秀艺术人才、扶持重点艺术院团、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做好艺术创作生产规划等方面谈了意见。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冯远在会议闭幕时作了总结发言。 (赵忱)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