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近日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文艺系统广泛开展学习常香玉的活动,并指出,这项活动是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推动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开展的。我们一定要积极投入向常香玉学习的活动,做常香玉那样的文艺工作者。
要学习常香玉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和信念,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跟时代步伐,讴歌真善美,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从常香玉身上既能感受到艺术的芳香,更能体会到美玉般高尚的品德——她始终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提起常香玉的名字,就会想到她一次次以义演救济群众、支援国家。“国家有难,俺能做点啥?”就是凭这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和思想,为抗美援朝,她率香玉剧社义演近200场,为前方将士捐献了一架战斗机。这是一个时代美谈——有了这样的心理和举动,她在舞台上唱起《花木兰》时,能不感情饱满,字正腔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她又通过演出筹款30万元,设立“香玉杯”以扶持奖掖艺术后人。而早在解放前,她就以义演为家乡的河修了一座“香玉坝”。从“香玉坝”“香玉杯”“香玉剧社号”,到她为失业职工、失学儿童和抗非典的捐款,与大师的名字紧紧相连的词语就是奉献。
要学习常香玉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艺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努力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群众;学习她不为名,不为利,洁身自好、始终如一的崇高境界和品格。如此之多的人怀念常香玉,是因为她把艺术和一片赤诚之心,毫无保留地给了广大观众。田间地头,工厂矿山,烽火前线……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的声音。即使是去年在北京住院期间,当她听说有一场慰问奥运工地上的河南民工的演出,仍坚持以虚弱之身,在家人搀扶下来到现场。在常香玉眼里,戏比天大,观众比天大。正因为如此热爱国家,热爱观众,热爱艺术,她生前得到群众的由衷尊重与热爱,去世后使千千万万人发自内心地哀悼与怀想。
要学习常香玉在艺术上孜孜追求、善于创新、博采众长、永远进取的精神,做新世纪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从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孩子,到一代艺术宗师,常香玉的艺术之路不乏波折坎坷,但她以百折不回千锤百炼的精神,始终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哪怕是在“文革”逆境之中。正是这种执著,成就了她在一个剧种中无可替代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她提升了一个剧种。与常香玉成长时期相比,现在的艺术和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文艺工作者,更需要发扬常香玉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精神。时代在呼唤艺术大家和艺术大师,但大家和大师的产生,离不开不懈磨练和终生努力。常香玉的经历,当能给人不少启发。
常香玉同志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产。我们要发扬光大她的艺术、她的精神,繁荣发展文化艺术,把贴近生活、充满时代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奉献给群众。
(中国文化报评论员)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