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晚上,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内春意融融,名为《小戏春晖》的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剧目荟萃晚会在这里演出了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体味着7个不同剧种的小戏带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仿佛清风拂面,人们又看到了植根于生活中的农村小戏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群众文艺的勃勃生机。
沉寂30年后的绽放
36年前,曾经举办过一次全国现代小戏调演,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农村小戏,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小戏沉寂了30多年。在新世纪的第一春,伴随着东风的脚步,农村小戏再一次展现于戏曲舞台。所不同的是,30余年前是专业文艺团体展演的现代小戏,而30余年后的今天,则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创作的农村小戏登上了艺术的殿堂。 从去年5月至12月,文化部陆续在全国选拔了7个省28个剧种的35个优秀农村小戏进京参加调演,这是文化部为把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文化部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农村题材小戏,以此带动和促进农村地方小戏的创作与演出,繁荣和活跃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艺舞台,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精神文明阵地。 这7台小戏都以“春”来命名:江苏的《春到农家》、浙江的《水乡春来早》、江西的《红土地春韵》、吉林的《长白山春情》、河南的《春满中原》、河北的《捎来燕赵春讯》以及山东的《齐鲁春晖》。单从这些充满生机和深情的名字中,便可感受到一种盎然的春意。7台小戏在首都长安大戏院演出时,观众场场爆满,甚至还出现了坐在过道台阶上看戏的场面。不但组织者和专家们始料不及,就连演职员们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调演过程中,大量观众给中央电视台写信,要求重播小戏演出。未能参加上小戏调演的一些省市,也都纷纷要求给他们提供调演的小戏剧本和录像资料。可以说,一股农村小戏热潮正在形成。
巨大能量源于基层
睢步忠和梁增兵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煤矿的两名普通矿工,没受过什么专业训练,但平时就是爱唱个戏文。为了演出《父子争权》这出小戏,他们有好几个月没有下井,只拿基本工资。从他们所在的村子到排练场有几十公里的路程,两人总是拎上一桶当地的胡麻油上路,排练完了之后在城里卖掉,以此贴补路费。河南鹤壁市的张云玲原来也在剧团唱过戏,后来下海经商,10年来生意做得蛮不错。这次参加了小戏的演出,没想到越演劲儿越足,又萌生了返回剧团的想法…… 事实上,在广大的农村和基层,在普通的群众当中,蕴藏着巨大的艺术创造力和市场机遇,只要找到一个支点,就有可能激活看似沉寂的戏剧创作和演出。这次文化部选定参加农村小戏调演的7个省,都是农业大省,也都有着深厚的戏剧底蕴。江西去年举办了历时7个月的农民艺术节,近5万农民参加了演出,从中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像江西抚州是汤显祖的故乡,有着悠久的戏剧传统,其独有的宜黄戏和榆河戏在当地深受群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该市民间剧团至少有200家。河北现在流行的地方剧种就有50余种,1997年省里成立了群众文艺创作中心,聘请100多位戏剧、曲艺等门类的重点作者为省级群文创作员,每年投入15万元到20万元的创作专款,并建立了激励机制,极大地鼓舞了群文战线创作人员的热情,几年来创作了一大批文艺精品,河北进京演出的5个小戏就是从中筛选,并进一步编创而成的。江苏则是在为筹备第6届中国艺术节而提出3年创作规划时,就把农村小戏的创作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化部决定小戏进京调演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台完整的小戏节目。河南则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征集到了100多个小戏剧本,其戏剧大省的雄厚基础由此可见。
语必关风始动人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用“是非褒贬分明,乡土气息浓郁,形式短小精悍,确实感人至深”来评价参加此次调演的小戏。这7台小戏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富裕起来的农村飞速发展的崭新面貌和农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精神风貌,其中有反映干群关系和廉政建设的,如江苏省的小淮剧《画像》;有描写人际关系,倡导子女孝敬父母的,如江西省的采茶戏《县官下乡》;有表现新时代农民帮困济贫的,如浙江省的越剧《瓜园会》;有塑造新时代农村新人形象的,如吉林省的二人转《喜莲》;有农民深刻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利用科技致富的,如河北省的二人台《父子争权》;有歌颂农村基层好干部的,如河南省的豫剧《调查》;有反映后进青年在改革开放中思想转变的,如山东省的吕剧《借媳妇》等等。这些作品都建立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上,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它们贴近现实生活,能够及时反映农民群众的思想、愿望,让人们及时了解今天的新农村,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尤其是这些小戏写出了农民的新生代,在舞台上用先进的道德观、先进的文化来解释生活,认识生活,说着农民的语言,表述着农民的情感,其实也在解决着农民当前的矛盾。这对农民转化旧的意识,树立新的文化观和新的思想,有积极的作用。
小戏的演出不但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也引起戏剧界专家的关注。他们认为,这些小戏真实生动,与农民的思想感情密切联系;短小精悍,形式多样,适合广大农村的演出条件;地方特色和剧种特色鲜明,为农民群众所熟悉、喜爱,乐于接受;演员熟悉农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所以常常在表演中闪现新意与亮点。 戏剧评论家郭汉城说:小戏调演是真正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每一个小戏都如一阵清风,荡涤了当前戏剧舞台上一种浮躁风气,很值得那些一味追求大制作、大包装,而丢掉十亿农民这个大市场、大舞台的戏剧工作者们深思。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张关正对这次小戏调演有几个没想到,其中一个是没想到自己能有这么大的收获,学到了这么多的东西。他认为这次活动已经超越了某一台戏本身,超越了简单的某个剧目的创作——通过这次调演,使文艺工作者看到了这些年在冥思苦想,在徘徊,在着急的文艺的走向和出路。他建议把群众文艺中的优秀作品列入戏曲学院的基本教材,并在戏曲学院开设群众文化干部教育基地,一来为全国各地群众文化骨干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二来也可让学生们到各地去体验生活,深入基层,促进学院的教学改革。
让农村小戏回家
小戏虽小,却有着大内涵;小戏虽小,却可以占领十亿农民观众的大市场;小戏虽小,却拥有天地大舞台。可以说,农村小戏的创作和演出对真正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调演只是一个手段,是一个开场白,这个序幕揭开后,下一步就是要把小戏带到农村演出。农村小戏要回乡,真正实现写农民的戏,让农民看。
在调演过程中,有的省市已经注意了坚持深入生活,边排练,边演出,边修改,戏排出来之后,先到群众当中去接受检验。山东省有的参加调演的小戏在进京演出之前已经在基层上演了200多场。河南省文化厅本打算在调演之后推广这些小戏,没想到还在排练过程当中,有的地方就已经抢先进行了移植和演出,可见农村小戏的魅力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因此,参加小戏调演的7个省市都要求在调演之后,队伍不散,人员不换,直接深入到各乡镇进行演出。浙江省把小戏下乡纳入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计划,并把小戏下乡称为小戏回乡,真正体现了艺术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河南省决定在今年举办以小戏为主的全省农民艺术节。河北已将小戏剧本收入文艺演唱材料,印发1万册,近日将发送全省各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厂矿俱乐部和农村基层单位,并以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文件形式要求各县剧团、小康文艺宣传队和基层文艺业余演出团队移植、排演,使小戏真正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目前,文化部已将参加这次小戏调演剧目的剧本和光盘结集出版,目的是向全国推广,给广大业余和专业文艺工作者提供可借鉴、可移植演出的蓝本,活跃农村小戏创作,并通过更多人、更多次艺术上的再提高、再创作,使农村小戏回归农村,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中国文化报 李晓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