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先生是老艺术家中我最熟悉却又最陌生的一位。说熟悉,是因为我很就听过他的戏,看过他的《野猪林》,对他的唱念做打都有一定的认识,我还读过翁偶虹先生写的回忆文章;说陌生,是因为我看过他的戏可太少了,仅《野猪林》《上天台》《响马传》《打侄上坟》《断臂说书》《赤壁之战》《白毛女》这么寥寥几出,连他的名作《将相和》都没有见过,而且他的武生戏,武老生戏也都没有见过。李先生的艺术成就,一向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我只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李先生幼承庭训,在其父李桂春老先生的严督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又受余叔岩大师亲炙,学习余派艺术,武则走杨派路子,可称文武兼备。有人把他和高盛麟,厉慧良并称文武老生三鼎甲,高厉二位的戏我看的不多,不敢妄论,我觉得李先生应该是老生、武生两门抱,不是纯粹的文武老生(他的靠把戏我一出也没见过,听范秀讲是不够规范的)我听过他的老生系较多,仅就其唱腔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李先生有一条富有水音好嗓子,嗓音极具磁性穿透力,且高低不挡,高音处嘹亮浏利,有的地方颇具小谭的神韵,而又更富有弹性,低音婉转处却又缠绵不断,且装饰音极强。这一点在《野猪林》的反二黄里有极好的体现。一般说来,反二黄音程跨度为13度,难度极大,可李先生的这段唱来举重若轻。前几局唱得低沉而压抑,无悲无喜,准确刻画了林冲低落而有消沉的状态,有前面"八十棍打得我冲天愤恨"及后面的"难埋英雄怨"形成强烈对比,而且这几句,从声调和语气上表现了"朔风透骨寒"的氛围,如"大雪"和"寒"字的唱法。下面的原板开始,林冲的情绪起了波动。"往事萦怀",他当然一想起来就有千重愤恨(另外补充一句,"萦"字他唱错了,这一错就错了几十年,连小于都跟着错了下来),可又无处申诉,我想这就是下面"荒村"一句使腔的原因。林冲此时最惦念的就是林娘子,所以"别妻"两句最感人。(我在票房中唱这段的时候,老票友们一直说我这两句没味道,情绪把握的不准确,看来没有体会就是不成。)想到情绪激昂之处,几个"问苍天",尺寸一直在催着唱,体现了落魄英雄的一腔怨恨,后面四句散的是情绪发泄之后的余绪。我一直认为,层层推进的大腔,杨三爷独擅其场,那装饰音无人可及,而李先生的这段反二黄中,"遭危难"一句的大腔表现极佳,其曲折婉转,不让三爷。
《响马传》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出戏。我见过《洗浮山》中贺天保的剧照,很喜欢他的扮相,而这出戏里的秦琼,扮相和贺天保差不多,青罗帽,黑褶子,厚底,黑三,英气逼人。前面《探庄》,折扇轻摇,潇洒帅气,后面《观阵》,凝重大方。《观阵》里没有什么快节奏的开打,可一招一式都是真功夫,要稳要帅,要有英雄气概,其工架极美。我特别喜欢一些要工架要派头的戏,比如《铁笼山》等,所以对这一折也很偏爱。这出戏的唱腔与情节复合的也很好,前西皮后二黄,正适合情节要求。
李先生的念白有个人特色。他显然受了余先生的教诲,有余的东西,可只要与冬皇的《搜孤救孤》一比就知道,他不是纯正的余派,《打侄上坟》中居然有小谭的影子。他的京音字很多,远不如冬皇的地道。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白毛女》的念白,有很重的韵白成分,相当成功。这大概是唯一一出用韵白的现代戏。
对于李先生的不足,我个人认为,他学余不够精到。他有很好的条件,又得大师亲炙,如果他能和孟小冬那样多学一点,他的成就会更大,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他这个亲传的竟还不如私淑的。他是个改革家,而他改革的目标却又不他明确,而且放弃的太快,还没有完全巩固的阵地就轻易放弃了,这使他终未成大家。他对字音字韵的改革也不很成功,大量京音字的引用,,对于上口字的弃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京剧原有的韵味。我没有听过他完全不上口的《卖马》可我听过《观阵》,这一点在其中就已经有所表现了,我真不理解,不上口还怎么卖"脸"呀。另外还有一点,我总觉得他的腔有点"肉",不是很干脆,缺少小谭的那种劲头,就在他唱得很快时,我也有这种感觉,这大概与他嗓音有关,也可能是我的错觉吧。还有一点,他的喷口也不足。 我对李先生的认识很浅,但很感兴趣,恰好孟斑竹约稿,草成一篇,就教于方家。
本贴由昴日星君于2001年5月28日11:33:46在乐趣园《金声玉音话须生》发表.
关于李少春,我倒想谈几句"反调"
若从演员的角度来看,少春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好演员,无论是天才还是学历,都是一流的;但若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少老板似乎缺乏完整的艺术体系,他在艺术的取向上是尴尬的,他始终有着一种很具海派味道的创造欲,但又生怕别人说他是海派,他解放后的作品大多有这样的影子。所以,我觉得李少春是一个好演员,但只是一个好演员而已。
本贴由珠帘寨主于2001年5月27日19:46:39在乐趣园《金声玉音话须生》发表.
如果用余派的要求来要求少春先生,他显然继承的精髓不多!
譬如这出《断臂说书》来说,我猜测他甚至没有跟余先生正经学过,这一感觉在我买到出版的《王佐断臂》的磁带后就有啦,这不单单体现在他在唱上改了原来的字和腔上,还在于他在后面说书的念白与表演上,与李适可所谈的表演要领相去甚远(如王佐究竟会不会说评书等),因而我对少春先生的这出戏感觉不良。
但话又说回来他与杨宝森先生的相近之处在于他唱红了一出《打金砖》(杨先生则唱红了《昭关》),窃以为这很不容易。他在京剧舞台上历史地位也不可忽视,但与小冬先生相比他们的地位却是在两个范畴之内的。
本贴由醉太平于2001年5月27日22:15:33在乐趣园《金声玉音话须生》发表.
从李少春后来的艺术取向来看,他的美学观和余派向去甚远
本贴由珠帘寨主于2001年5月28日13:28:57在乐趣园《金声玉音话须生》发表.
我觉得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孟是不如李,可李的发展似乎有限,甚至是得不偿失的,恐怕难以和杨比较。就这出《打金砖》说吧较《文昭关》的境界差多了,前者不过是较先辈多了一些繁难的翻扑而已,并未更多的体现什么新意,而后者可以说重新塑造了一个落魄英雄的情怀。
本贴由高山流水于2001年5月27日22:25:55在乐趣园《金声玉音话须生》发表.
从艺术观念的取舍上看……
少春先生显得单一化,也就是简单的物质相加。但还是有区别:从他《打金砖》所设计不同的三番跌扑上看,他还是在有意区分表演形式上的重复,这已经很不简单啦。相比之下,钟秀先生就不是简单的物质相加。
本贴由醉太平于2001年5月29日01:23:09在乐趣园《金声玉音话须生》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