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 侯耀文
近日,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第三次中青年会员德艺双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12个文艺家协会的100名德艺双馨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让我们听听其中一位艺术家的心里话……
我17岁进中国铁路文工团,至今已有35年。刚进团就听老同志介绍说:"咱们团的工作累点儿。"我不以为然,不就是出车3个月到外地演出,回到北京站,跟家人见一面,拿点儿换洗衣服,转脸上了另一列火车,一去又是3个月吗?累是累点儿,还好玩呢。后来我才知道,这活计,真不怎么好玩儿。
1975年,我们到太原铁路局慰问,走遍了山西全省铁路线。3个月的时间,我们演出了86场,每天一地,除了搬运道具,装台、卸台,还要到火车站参加生产劳动,偶尔夜间不行车住在招待所,还要于6时起床帮助招待所打扫房间,倒痰盂、擦楼道、拆被子、洗床单、刷厕所……加上行车时间,您算算,我们哪天能休息。
我们文工团有句口号叫做"到鸟不飞,草不长的地方去"。海城的水灾、唐山的地震、成昆线工地、京广复线、兰新通车、大瑶山隧道以及京九铁路的贯通,祖国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都有我和我们文工团的足迹。我们为铁路职工演出,观众最多时可达几千人、上万人,最少时,只有森林扳道房师傅一个人。
自铁道部1992年开展"八五"建功立业活动以来,铁路文工团每年的工作任务是下基层演出350场,说唱团的演出任务是100场。我除了大型演出任务外,每年要下基层慰问演出几十场,从来不讲条件、不计报酬。 这么多年我写铁路,演铁路,与铁路职工有着太多的接触。写《京九演义》时,我把厚厚的一本劳模事迹统统看了一遍,看到他们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地献了青春献子孙,心里热乎乎的,近十年来,我笔耕不辍,创作了170余段相声,计150余万字,其中有很多是反映铁路工人工作和生活的作品,如曾经获过奖的《踏遍青山》、《人欢路畅》和《京九演义》等,也算是我对铁路300万兄弟的一种回报吧!
近些年来,媒体不时有"相声滑坡"、"相声不景气"、"相声走进死胡同"等等声音发出。为什么?除了相声创作打不开思路、程式老化外,与当今流行的现代艺术相比较,传统的相声艺术从表演形式到表现手法上都显得有些苍白。面对姊妹艺术的缤纷灿烂,相声正如家父所言"干了一辈子相声,越干越难"。我的一位合作伙伴对我说:"我宁愿写个小歌剧,也不愿写一段相声,太费脑子。"还有一位作者说:"有写一段相声的工夫,我那4集电视剧都写出来了。"这些话,道出了相声创作的难度和费力不讨好。但是,面对各种困难和不理解,我一心从事相声事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今年"十一",在铁路文工团成立50周年之际,我和团里一些同志精心策划了一台别开生面的相声晚会,由我创意和担纲导演。总结了领导和群众这些年来对相声的一些看法之后,我们确定了晚会的基调,那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我们尽可能地以最强的阵容、最新的作品、最先进的声光效果让观众耳目一新,在声、光、动中间充分感受语言艺术的美感和魅力,充分领略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段融合的完美。我们大胆尝试,编排了两个大舞蹈,一个是随着家父《卖布头》原版录音中大段的唱腔翩翩起舞,一个是随着刘宝瑞先生《八扇屏·苦人》中长达4分钟的贯口做各种舞蹈动作,中间我们还设计了嘉宾采访、请您参加等节目,观众看后反映比较强烈。尽管演出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它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当初家父改革相声,净化语言,使撂地摊的"玩意儿"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从而走进艺术殿堂。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赋予相声这门艺术新的生命力,让它从思想内容到表演形式上更为当代人民喜闻乐见,更贴近当代人民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要求,让相声与社会同步,走进电视,走进互联网,走进亿万人民心中。
我特别喜欢"文心雕龙"这4个字,倒不是因为我对刘勰的文学批评巨著有多深了解,我只是喜欢这4个字的字面,拿来为我所用,我侯耀文的心,就是要雕相声艺术这条龙。
有人问我,许多演员都有自己的公司,你有几个公司?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一个公司都没有,一分钱的生意都没做,一门心思搞的就是相声!每每想到父亲的临终叮嘱,我就油然生出完成他老人家未竟大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也许将来我要成立一个相声工作室,因为我把相声艺术作为我唯一的事业!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专心致志地从事。家父曾经说过,做一个名演员并不难,但要成为一名艺术家,尤其是做人要达到一种境界,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要朝着做人的这种境界努力,努力,再努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12月26日第七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