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都市人民路文化局大院,西侧一座旧楼外表斑驳,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江都市扬剧团,远远就听到悠悠二胡声从三楼飘出来。原来,这是一群年轻的学员正在排练现代扬剧《桃花井》。

  在传统剧种日薄西山的时下,江都三年前定向委培的15名学生回到了扬剧团。今年以来,这群孩子不仅走乡进村,还走进了上海百年剧场“共舞台”、“中国大剧院”,让上海老戏迷过足了一回扬剧瘾。

  “我们倡导‘种文化’,真正解决了时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体问题、人才问题、队伍问题,走的是强基固本之路。”江都市委书记倪士俊说,“只有育新苗,培好土,强好根,‘种文化’才能真正使群众文化热起来、大起来、强起来,逐步由‘盆景园’变成‘百花园’,‘示范田’变成‘丰收田’。”

  育好苗:1000“文化示范户”活跃城乡

  “小弟一死何足惜,辜负姐姐苦栽培。只为爹娘死得早,亲姐胜如娘关怀……”这是新编扬剧《桃花井》中的一段唱词。女主角由刚刚从扬州艺校出师的刘颖担纲。刘颖今年19岁,是地地道道的江都农村姑娘。甭看她年纪小,毕业一年来,已经演过三部大戏,拥有一大批“扬剧粉丝”。

  去年9月18日,由刘颖担纲女主角的扬剧《江都公主》在江都大会堂首演,前来观赏的观众足有1000多人。她唱腔纯正,声音圆润甜美,把茫茫草原上刘细君公主思念家乡之情演绎得惟妙惟肖。许多观众走上舞台,把鲜花献给这位扬剧新人。

  “刘颖是扬剧新人中不可多得的好苗子!”观众们这么评价。江都市文联副主席、扬剧团团长韩美芳说,2007年,由江都市财政拨款,从各学校挑选一批扬剧苗子,送到扬州艺校委托培养,“3年来,孩子们吃尽了苦头,但今天他们终于挑起了‘非遗’传承的大旗。”

  继《江都公主》之后,这群孩子相继又演过《百岁挂帅》、《五女拜寿》。今年8月,江都扬剧团走进上海百年剧场“共舞台”、“中国大剧院”和杨浦区“群星剧场”,用一场场精彩的表演征服了一大批上海老戏迷。

  “‘非遗’班的孩子,是江都‘种文化’设计版图上有意栽培的优质禾苗。”江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顾明说,在江都城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拥有一大批文化能人和文化骨干。如果加以培养,就能放大成为传播文艺、弘扬文化的一粒粒珍贵的种子。

  此后,江都市以家庭为单位,在全市培养1000户左右热爱文艺活动、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中心户。这些中心户活跃在城乡,为江都百万群众送去了欢乐。

  培好土:百万群众享受文化乐于参与

  送文化,群众是被动的;“种文化”,文化才有长久生命力。江都市文化局局长汤时俊说,文联组织进十镇,文艺表演繁荣百村,文化中心户开遍千家,文艺骨干达到万人——江都初步以“十百千万”工程勾画“种文化”的版图。

  现在,江都集聚起各类文艺协会90多个,吸纳了农村文艺爱好者4000多人。小纪镇文联副主席花善祥是个老资格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他告诉记者,竹墩村有10多个村民利用超市音乐在超市门口跳健身舞。村里成立健身舞协会后,花了2800元买了音响,派两个女干部到镇上学舞,现在跳健身舞的已有200多人。

  用协会引导群众参与,用快乐吸引群众融入,江都还利用龙川广场、三角广场和政府门前广场,每年排出演出计划,由各部门、各乡镇组织,城区一年能上演二三十场文艺演出,而投入不要群众掏一分钱,只管过来互动、享受。

  江都培育文化的土壤是潜移默化的,寓教于乐,陶冶市民精神,引导群众尊重文化、热爱文化。每逢部门组织活动,部门不是自己宣传自己,而是通过文艺形式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今年“世界水日”,水利局采取知识问答、趣味小品等形式,让百姓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百场演出进百村”就像一支文艺轻骑兵,进村进厂进社会,文化教育效果特别好。今年秸秆禁烧期间,樊川镇组织文艺小分队,把禁烧教育编成快板,结果群众来了里三层外三层,宣传效果比大喇叭管用多了。

  强好根:铸就“弦歌不断、薪火相传”独特地域文化

  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开花、结果,引导群众“种文化”,要坚持让群众“唱主角”。汤时俊自豪地说:“就像高效特色农业一样,江都文化也有个‘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一村一韵’甚至‘一镇一品’。”

  汤时俊掐指数特色:“丁伙镇舞龙灯,每个村都有一条‘龙’,还获得过世界舞龙舞狮大赛冠军呢!小纪镇威风锣鼓队、大桥镇三江锣鼓队,市里各种节庆活动和大型群众性活动,从来都不可缺少。”

  “要是镇上搞个演出,根本不需要请外人来。”邵伯镇党委书记杨晓荣笑着说,正因为农村文化爱好者、文化热心人、文化经纪人“一抓一大把”,所以农村文化阵地根深叶茂,农村文化发展红红火火。

  江都“种文化”,既有人才阵地,更有硬件设施阵地。到去年底,13个镇文化站建设全部达标,263家“农家书屋”村村覆盖。在此基础上,吴桥镇投资400多万元建成镇文广中心,浦头镇配给“种文化”示范户各类活动器材2000余件,樊川镇投入80万元修缮镇影剧院,丁沟镇建成“扬州市标准文化站”……

  目前,江都13个镇全部组建了镇级文联,作为团结和培养农村文化人才的重要载体,指导当地100个左右的村、社区发掘特色文化项目。这些基层文化组织还通过鼓励引导、提供场地、资金扶持等措施,引导群众自发组建特色文艺表演团队。拿小纪镇来说,出资10万建立“真如古琴社”后,请来扬州广陵琴派的名师授课,一下子就吸引了16位年轻学员。

  去年,江都市被命名为“江苏扬剧之乡”,当地投资1800万元成立了扬剧艺术中心,组建扬剧艺术学校。扬剧、古琴、“一村一韵”共同形成了江都“弦歌不断、薪火相传”的独特地域文化。


(责任编辑:水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