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戏曲大师长年免费培育“接班人”

  专家建议:京剧模式能否扩展到扬剧等地方戏

  连日来,国粹京剧被列为中小学课堂选修课,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记者昨天了解到,早在10年前,扬剧、曲艺、木偶等地方表演艺术就曾开进我市小学课堂,李开敏、惠兆龙、郑平等3位戏曲大师更是免费教孩子们学习表演地方戏。

   不谋而合,  三位大师变身“戏曲老师”

  得知京剧要在学校开课的消息,年近七旬的扬剧大师李开敏异常兴奋。“这种感觉远比自己成为国家‘非遗’传承人来得好!”在李开敏家中,她向记者讲述了10年前在汶河小学“教书育人”的经历。

  10年前的寒假,汶河小学校长马恩甲突然“闯”进李开敏家,告诉她自己准备在汶河小学开办扬剧兴趣班,希望李开敏能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课。李开敏当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份邀请,并且当场表态不收分文,免费教孩子们学唱扬剧。

  事后,马恩甲又找到了扬州评话大师惠兆龙、扬州木偶戏表演艺术家郑平,邀请他们共同为小学生授课。“几乎是一拍即合,大家都太想为振兴地方戏曲做点事。”如今已退离汶河小学的马恩甲告诉记者,当初没料到这事会进展得如此顺利,寒假开学后兴趣班就正式成立了。

  风雨无阻,

  三位大师免费授课百余次

 “说话容易做事难!”短短一句承诺,3位大师就开始“连轴转”,在剧团和学校两头跑,直忙到兴趣班停办的那一天。李开敏教孩子唱扬剧,惠兆龙教孩子讲评话,郑平教孩子表演木偶戏,两个学期下来,每人在学校上课100多节,算下来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上两次课。李开敏回忆说,那时候虽然比较辛苦,但看着孩子们那股认真劲,心里却觉得特别踏实。

  除了教孩子学唱戏,李开敏还教他们排演了《采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剧目。最让李开敏得意的是,她还请来著名编剧胡小元,为孩子们量身编写剧本《扬州人》,鉴真、史可法、朱自清等历史名人,都被编成故事写进剧本。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扬剧,还增进了对故乡的了解和热爱。这出戏后来在汇报演出中大出风头,至今还被扬剧教育者津津乐道。

  学生热衷, 地方戏风靡校园耐人寻味

  在大师的带动下,学生们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小银杏艺术团,下设扬剧、评话、木偶等兴趣班。学生们还经常为来校嘉宾做现场表演,看着他们有板有眼的唱腔和身段,嘉宾们纷纷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

  现如今,扬剧、曲艺等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不少专家甚至认为,传统戏曲在年轻人中根本就没有市场。对于这种消极观念,马恩甲非常不认同。“其实年轻人中不乏戏曲爱好者,关键看你怎么引导和培养。”

  马恩甲以他倡导的戏曲兴趣班为例介绍,那时孩子们报什么班全凭自己的兴趣,什么时候不想学了也可以随时退出,但出人意料的是报名的学生只增不减,多的时候有100多人。

  2005年,广陵区文化局还试图借汶河小学作试点,逐渐在全区乃至全市中小学普及扬州戏曲艺术教育。

  但令马恩甲倍感遗憾的是,后来随着有些孩子升初中,再加上经费等原因,这场“地方戏曲进校园”的尝试不得不半途搁浅。

  京剧模式, 能不能扩展到地方剧种?

  虽然10年前那场教学改革无疾而终,但当京剧进课堂的消息传出后,李开敏、惠兆龙等老一辈艺术家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京剧作为国粹走进校园无可厚非,但扬剧、曲艺等这些地方戏种是否也可以搬上课堂呢?”

  扬大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吴林斌认为,无论是京剧还是扬剧,乃至评话和清曲,其起源和兴盛都是民间自然发展的结果,它是与地域文化紧密相关的。在崇尚京剧的地方推广京剧,在扬剧盛行的地方推广扬剧,允许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选择,这符合百花齐放的文艺发展方向。

  他建议,不妨在全国推广京剧的基础上,允许不同的地方推广其地方戏曲,如在浙江推广越剧,在四川推广川剧,在安徽推广黄梅戏,扬州则推广扬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剧种,这样才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繁荣。


 


(责任编辑:汤玉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