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好听乡音甜

——访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正太和他的正太扬剧团

  扬剧作为根植于苏北沃土、厚积大运河风情,充满民族色彩和地区风味,以其朴素而醇香的乡音俚调,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戏剧性与抒情性交融的地方剧种,长期来深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在广大观众的心中深深地扎下根。怀着对家乡戏的迷恋和渴望,记者日前专程拜访了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高邮市正太扬剧团团长李正太老师。
  六月天气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昨日还是晴空万里,今日确是乌云密布,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使得气温降了不少,记者的心情也变得爽快和精神了,在熟人的指导点下,记者来到位于大外环边上一座红墙黑瓦的综合楼,这就是高邮市正太扬剧团。在三楼办公室,记者看到李老师正专心致致看着剧本,看到记者的到来,李老师急忙站起身来,给记者沏了一杯清茶说:请坐,请坐。从李老师那炯炯有神的眸子里看出搞艺术的就是和常人不一样。当得知记者的来意后,李老师不厌其烦地向记者介绍起了扬剧起源,自主创新,目前的面临的困难以及扬剧今后的发展方向。
  据李老师介绍,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扬州的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维扬文戏”,上世纪30年代中期称“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传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的部分地区。扬剧有作丰繁而美丽的曲调,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传承扬剧的中年演员,承担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把扬剧的演唱艺术推向崭新的文化台阶,为扬剧事业开辟一片新天地的重任。在从艺近40年的生涯中,已形成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1970年,作为对扬剧艺术比较喜爱被招进当时的高邮市扬剧团,当时,也没有更多的刻意的追求和雄心壮志,从事扬剧演唱可以说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从事扬剧事业近40年,大大小小角色演过不少,最满足的目前来说还没有,因为自己演过的角色也有不足的地方,比较喜欢的有传统剧目:《白兔记》、《泪洒相思地》、《一代君王两代血》、《狸猫换太子》等二十多部经典剧目。2003年,为适应形势发展,我们高邮扬剧团进行改制,我从多年的团长位置退下来,我们这一代扬剧演员承担着扬剧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我多方筹资100多万元,建起了1600平方米的扬剧综合楼,成立了由32名演职员组成的高邮市首家民营高邮市正太扬剧团,剧团成立4年来,已逐步探索出自我发展的途径,每年演出250多场以上,剧团长期活动于江都、高邮、扬州、邗江以及泰州、姜堰等地。为适应时代的步伐,我们在巩固传统经典剧目的同时,也编排了适应时代步伐,歌颂时代风貌的现代戏,如《夜幕下的罪恶》、《天涯恩仇》等。并在江苏首届、二届扬剧节上获得优秀表演奖。白衣圣人吴登云长期扎根帕米尔高原,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边疆的医疗事业,拯救了成千上万的民族同胞,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白衣圣人”。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扬州日报等众多媒体相继报道他扎根边疆的事迹,我作为家乡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为这样的模范做宣传,为此剧团精心编排了现代扬剧《白衣圣人——吴登云》,当年这个剧目获得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为配合政府“三下乡”,剧团每年要下乡义务为老百姓演出20多场。为宣传反腐倡廉,配合高邮的廉政文化建设,剧团投资10多万元,编排了大型古装戏《生死密账》,这些剧目在观众心中产生了较大反响,也使得扬剧艺术的常青树久唱不衰。
  以前一部戏周期比较长,能演很长时间,很多场,现在的观众,需要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这就是剧目创作,创作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观众审美的需求,以及市场的需求,这是剧团经常考虑的问题,以前传统的剧目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剧目创作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不光要有艺术性、思想性、创造性,也要考虑到走上市场的可能性,剧目创作这个问题抓好了,经济问题、开拓市场、队伍建设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在谈到扬剧今后发展时,李老师说,今明年,我们将通过有关途径招收10名以上扬剧新秀充实到扬剧团,为扬剧今后的发展锦上添花。
      短暂的采访结束了,记者被李正太老师的敬业和奉献扬剧事业精神所感动,而今李老师已年逾半百,壮心未已,记者相信传统扬剧艺术在他和众多学有所成弟子的共同努力下,会不断发扬光大,步入更加辉煌的新天地。<!---VB 5.3.0701----><!--正文结束-->


(责任编辑:汤玉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