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他,扬州本土戏剧扬剧就不会走向全国,而且拥有如今的地位;如果没有他,不知道会有多少珍贵的民间艺术掩埋在历史尘埃中,不会像现在一样光彩夺目。他叫汪复昌,国家二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担任扬州市文化艺术研究室主任、扬州市梅兰芳研究会会长。24日,他因病逝世,享年82岁。昨日上午,细雨蒙蒙中,众多扬州文化界人士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汪复昌作最后的告别。
他让扬剧走向全国
对于扬州文艺来说,汪复昌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市文广新局剧目创作室主任胡小元回忆,汪复昌是第一个以文化人身份给扬剧创作剧本的。此前,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全靠老演员凭“幕表”说戏排戏,艺术水准难免良莠不齐。20岁出头的汪复昌,一头扎进刚刚完成私营改造的扬剧团,一口气拿出两个小戏剧本《审土地》和《茶碗记》。在1957年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上,两台小戏双双得奖,扬剧赚了个盆满钵盈,汪复昌也名声大噪。
汪复昌也是第一批让扬剧走向全国的功臣之一。上世纪60年代,汪复昌和王鸿、谈宣3人,深入穷乡僻壤的高邮小耿家,从一位支部书记改变乡村落后面貌的真实素材着墨,写出了后来轰动全国的扬剧现代戏《夺印》。鼎盛之时,90多个剧种、300多家剧团几乎同时移植上演。不久,北京电影制片厂又根据它拍了故事片。
经历过“文革”浩劫,等到汪复昌回归到文艺队伍时,“鬓已星星也”。即使如此,他那枝写戏的笔依然遒劲。与王鸿合作的扬剧《巡按还乡》,名列江苏省第二届扬剧节剧本奖榜首;戏曲电视连续剧《哑女恨》,相继获得第11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第6届全国戏曲电视剧优秀编剧奖和江苏省第二届文学艺术奖,这也是扬剧首次“触电”,就一鸣惊人。
主编“扬州文艺十大集成”
市文广新局艺术顾问杨文昭说,汪复昌对扬州文化最直接、最可贵的贡献,莫过于他主持编纂的“扬州文艺十大集成”,其中戏剧、曲艺、民歌、民间文学等分集皆是他亲力亲为。上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抢救和保护奄奄一息的各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汪复昌毅然搁下写戏的笔,转而进行苦不堪言的田野发掘和搜集整理工作。那时候的交通和食宿,跟今天无法比。已年过半百的老汪,常常一柄雨伞、一双胶靴,奔波于里下河乡间的泥泞小路。晚上住在时不时停电的小旅馆里,一支钢笔、一沓稿纸,认真誊录白天记下的第一手资料。
如今,宝贵的“十大集成”给后来人申报各级“非遗”项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他非常热爱生活
生活中,汪复昌是一位非常谦和、诚恳、热忱和乐于助人的人,对艺术上有前途的优秀青年艺术家尽力关怀和培养。我市著名扬剧演员王月玲就非常感激汪先生,她说:“文革中,我被迫离开热爱的扬剧艺术事业,后来在汪先生的动员和帮助下,我又回到市扬剧团。以后又在他的引导下,我来到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培养扬剧艺术新人。”
汪复昌的女婿、市国画院画家陈绍棣回忆,汪复昌对家人很和睦、宽容,积极引导子女走正确的人生道路。生活上,在朴素中追求整洁和品位,比如他买回的衣服,总能让人感到得体美观。他对烧菜做饭之类的家务也能为之,兴致来时,和亲朋好友也能小饮几杯。
(责任编辑:水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