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扬剧网消息】 关注现实,“站在高处看风景”
由党中央倡导、中宣部具体组织实施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从1991年举办至今,已成为弘扬先进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打造时代精品、引领审美风尚的重要平台,更是我们国家崇高的文化品牌。南京历年来在这一奖项的评比中屡获殊荣,到今年更是实现新的突破——省委宣传部选送中宣部的我市4件作品全部入选,申报入选率和作品获奖总数步入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方阵,其中,歌曲类作品首次获奖,填补了历史空白。
在7日举行的颁奖晚会上,评委会这样总结本届获奖作品的特点:和以往相比,今年的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开拓了艺术的新境界。而综观此次获奖的4部南京作品,无一例外均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精品力作。
其中,《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刻画了一个纯朴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平头百姓》描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至善至真。对文化归依的渴望,对无私、本善的呼唤,本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共同情绪,两部作品则都为这种渴望找到了出口,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把握以及引大价值入作品的努力都值得赞扬。与那些热衷于大制作、将“像好莱坞”作为标准,拍出一部部无心无魂、轻薄如纸的电影相比,这样的作品才可谓找到了文艺的正道,也找到市场的正道。
记者在南京高校进行的调查采访中,受访者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些作品之所以吸引自己,不是因为迎合,而是真真切切引发了共鸣。“每一部作品都选取了一个独特角度切入生活,观照我们身边一个个或伟大、或凡俗的灵魂。正是由于它们具备了‘站在高处看风景’的原创性,和对当代性与时代感的深刻理解,使这些看来都可归于‘歌颂’的作品,没有流于‘高大全’,而是在舞台、荧屏如此牵动我们的视线和心灵。”
城市精神,优秀作品“南京造”
“这些作品虽然题材迥异,但它们都显露出鲜明的城市性格。在整个文艺创作的大格局中,它们凸现出南京的文化胸襟。”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
仔细解读南京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的创作作品,你会发现,它们都代表了南京文艺创作的探索成果,打出了旗帜鲜明的“南京制造”。《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讲的是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芝麻官”李元龙的故事;《平头百姓》,取材与歹徒搏斗英勇牺牲的好市民周光裕;《青春与世界联网》,不仅是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的主题歌,更在南京中学生中已流行许久……
而这些故事的原型就散发出令人炫目的人性光辉。从李元龙到周光裕,崇高的主题与平凡的形象构建出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如此深刻地感染和震撼着当代观众。“这种感染力任何富有技巧的演员都演不出来。这些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平凡人,塑造和体现出南京的城市精神。他们身上的精神源自这个城市,也成就了这个城市。”这位负责人如是说。
叫好叫座,市场成为“试金石”
“这次‘五个一工程’的获奖作品,都是叫好又叫座。许多作品都家喻户晓,获奖可谓众望所归。”颁奖当天,新华社记者在发回的报道中这样写道。市场是作品的“试金石”,观众口碑就是对作品的崇高褒扬。事实也一再证明,优秀作品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对更有效率的创作机制的尝试,作品正是在与广大观众的一次次接触中,不断检验自身品质,经历市场考验,最终磨成精品佳作。
“从2002年编排至今,《平头百姓》已经上演了数百场,当时投入40万元,演出收入84万元。”南京市话剧团团长颜钢告诉记者。而在各获奖作品的创作单位,记者搜集了这样一组数据: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全国平均收视率为4.8(尼尔森),资金回报率达35%;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国家机密》、《半路夫妻》的资金回报率都超过40%;话剧《山泉》投入20万元,演出收入31.5万;扬剧《大泉魂》投入26万元,收入40万……此次获奖的南京广电集团选送的广播剧《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歌曲《青春与世界联网》等,或借助媒体频率的影响力、或依靠强势的推广渠道,都获得了千百万听众与市民的认同与呼应。
在结束采访时,一位创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南京文艺界唯有不断探索文艺创作的新机制、新形式,让文艺创作多元共存,各放异彩,不断构筑艺术颠峰,才能建设出一座气韵生动、欣欣向荣的文化大都市。”
(责任编辑:汤玉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