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

          ——浅谈地方艺术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陆苏华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我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对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过多次全面而精辟的论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并要求“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多年来,我市在挖掘整理地方艺术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既承继传统,又开拓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努力使之成为先进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体角色。

 一、在挖掘中整理,在整理中提炼
  扬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早在汉代,扬州的百戏、歌舞、说唱等艺术表演已广为流行。唐代时,扬州的参军戏、傀儡戏等戏剧艺术已趋于繁盛。元代,扬州戏曲活动出现高潮,杂剧演出盛极一时。明代的余姚腔、弋阳腔及明后期崛起的昆曲在扬州各领风骚,而著名说书家柳敬亭,更为扬州艺坛增添了骄人的光彩。清代是扬州地方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扬州,雅部昆班林立,花部乱弹勃兴,扬州清曲更是传到了大江南北,关内塞外;乾隆、嘉庆年间,“四大徽班”先后从扬州进京,是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为京剧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扬州曲艺更是名家荟萃、群星争辉,成为扬州地方艺术中影响深广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推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城市来看,文化是城市之根,是城市之魂,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人。地方艺术,是一个地区形象生动的活文化史,是一个地区源远流长、丰富厚重的文化矿藏。毫无例外,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曾在传统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长期以来,我市在挖掘、整理地方传统艺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抢救性搜集整理了扬州评话、弹词、清曲达3000多万字,其中传统书目30余部,传统曲目100多首。还曾经组织了规模庞大的普查队伍,对本地区的民间艺术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挖掘整理,获得了1000多万字的原始资料,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为了让这些地方艺术瑰宝得以保存、流传、借鉴、弘扬,我们对扬剧、扬州评话等传统戏曲进行了筛选、加工、提炼,不但录制了大量的影像、音带资料,还在江苏文艺出版社、中国曲艺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为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地方艺术研究出版专著百余本,计2000余万字,从而为扬州地方艺术永久性的保留、系统性的探究、开创性的传承完成了基础性工程。
二、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变
        对于地方传统艺术而言,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扬州历史上专业表演艺术种类很多,有扬剧、淮剧、锡剧、京剧、越剧、木偶剧、歌剧、话剧、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杂技等,庞杂的种类既无法集中体现扬州传统艺术的特色与优势,客观上也难以筹集足够的财力、人力、物力在传承中创新求变。历经多年的遴筛与剔存,把重点集中在能体现浓郁地方特色的扬剧、曲艺、木偶、民歌民舞等艺术门类上,并不断进行创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剧率先在观念、题材上开拓新路,新编新创了《夺印》等一批现代戏,尤其是《夺印》曾风靡全国,共有30多个剧种、5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并改编成电影,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名戏名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扬剧再次在人物塑造、创作理念上力辟蹊径,其中反映变革时代小人物命运的新戏《皮九辣子》一鸣惊人,获得首届江苏省文学艺术奖集体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奖;扬州市扬剧团荣获文化部表彰,并被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吸收为团体会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们又大胆地对扬剧的音乐、唱腔、舞美、灯光、配器、服装等进行了合理的创新与变革,在新编大型历史剧《史可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获得成功,受到了观众及专家的欢迎与赞许,并在第三届省扬剧艺术节上夺得多项大奖。
        扬州木偶戏始于唐代,以其独特的“刚柔相济、细腻传神”的特色饮誉海内外。为了让这一传统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我们在大型神话木偶剧《琼花仙子》的创作中,对传统的技法上加以创新,引进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并借助现代影视艺术,对人物设计、制作、造型进行大胆探索与改进,《琼花仙子》先后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扬州市木偶剧团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我们还把川剧变脸艺术、书画艺术引进融入到木偶表演中,出奇制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变脸》、《板桥作画》和传统木偶表演《长绸舞》、《扇子舞》相映成趣。今年一批新的木偶短剧剧本已通过论证,即将付排。
作为扬州地方艺术中的瑰宝,扬州评话在全国曲艺界享有较高的地位。为了对这一传统艺术进行继承创新,我们从创作题材、表演陈式等方面深入研讨,力求出新。长篇评话《挺进苏北》选段《棋高一着》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新颖的表演技法荣获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一等奖。现代长篇评话《挺进苏北》在中央电视台4套和11套中连续播出,在全国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反响。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编创长篇扬州评话《陈毅》。
三、在繁荣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商业文化在带给人们娱乐、消遣、休闲的同时,正以其肤浅化、媚俗化、游戏化、低劣化的负面效应对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尤其是某些宣扬纵欲主义、颓废主义、虚无主义、玩世主义的影视及文学作品,正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不容忽视的精神腐蚀。因此,弘扬主旋律、用优秀的高尚的文化艺术去占领文化市场和思想阵地,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在这方面,地方传统艺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扬州的民歌民舞历史悠久,格调高雅,据统计,共有1000多首民歌、近100种民舞在扬州地区广为流传。其中,《茉莉花》、《杨柳青》、《拔根芦柴花》、《撒趟子撂在外》等更是名扬全国,传唱不绝。近年来,我们集中打造民歌民舞精品,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提炼、创新,使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听、争相传播的精神佳酿,其中扬州民歌小组唱《田里秧苗棵连棵》在全国第九届群星奖中获得银奖,并被文化部选中,参加了2000年春节联欢会的演出。此后,扬州民歌联唱《拔根芦柴花》、民舞《花香鼓》在江苏省音乐舞蹈节上双获创作、演出金奖。为了用先进文化占领社会主义文艺舞台,我们还在节假日利用各大广场举办民歌民舞专场文艺晚会,使数以万计的群众在观赏中陶冶了性情,净化了心灵。我们还曾利用“烟花三月旅游节”,在游人如织的瘦西湖邀请宝应、高邮、江都的业余文艺骨干进行了连续半个月的景点表演,观赏人数超过80万人次,赢得了全国乃至海内外游人的高度赞赏。建国五十周年之际,扬州专业剧团群策群力,对扬州精典民歌民舞进行了创作加工,一台大型维扬风情舞蹈《拔根芦柴花》在第四届省音舞节上获得二金、二银、二铜等8个奖次,传统的地方艺术在高雅的艺术殿堂中夺得了殊荣。            2001年10月21日晚,江泽民同志陪同法国总统希拉克观看了扬州评话、扬州弹词以及扬剧选段和板桥道情等节目,扬州的地方艺术得到了中外首脑的热情赞扬及由衷的掌声,荣耀地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2002年春天,我们又精心编创了一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舞晚会《又是烟花三月天》,受到省市领导及观众的高度赞誉,并连演9场,既弘扬了优秀地方艺术,又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繁荣地方艺术,弘扬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八十年代起,我们就开始致力于地方特色艺术的扶持、培育和建设。扬州古筝在全国享有盛誉,我们加强古筝之乡的建设,普及古筝古琴的艺术,着力培养古筝少儿队伍。广陵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古筝艺术之乡”,承办了第一至第四届国际古筝艺术研讨会。民间古筝艺术活动更是方兴未艾。江都是扬州的舞龙之乡,龙川的龙舞曾在国际舞龙竞赛中多次夺魁。2002年,江都国际舞龙邀请赛迎来了世界各地的友人,提高了江都的知名度,也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搭了国际舞台。
“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这是江泽民同志对扬州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同时,更为扬州地方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继承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扬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的制定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对地方传统艺术的改革与创新,我们将继续对扬剧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进行改革,做到保持特色、博采众长,普及推广,不断提升其在全国地方戏中的地位和影响;对其他地方艺术样式进行继承整理,求鲜求新;我们还将加强对地方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加强对扬州独特的地方文化现象的探讨,力求多出成果,努力确立地方艺术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地方艺术在打造文化扬州、建设文化大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汤玉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