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繁荣内在苍白
如果以演出场次来衡量演出市场的繁荣与否,民营剧团的老板们一定会得出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结论出来:2006年,扬州扬子江扬剧团、高邮市扬剧团、高邮市正太扬剧团、江都德才扬剧团这四个团的演出总场次就达到1000场以上。在这样乐观的数据面前,繁荣的表面却并不能完全掩盖苍白的内质。
红火的演出市场与目前民营剧团艺术质量并不成正比,扬州市扬剧演出市场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观众的热情支持,而是因为江都、邗江、高邮等县(市、区)一批中小企业老板的推动。这批中小企业老板很喜欢在婚丧嫁娶时邀约戏班到自己家里演出,顺便邀请周边的乡亲看戏。由此可见,一方面看戏的观众并不是自发地买票看戏,另一方面即使是这些企业老板自身,也并不是真的喜爱戏剧,而只是将邀请戏班演出作为答谢乡亲、扩大自身影响的方式。一旦他们的消费方式发生转变,那么扬剧的演出市场就岌岌可危。
生存需要“以艺为本”
戏剧演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要求演员“唱、念、做、打”面面俱到,要求乐队能和谐配合,也要求舞美、特技、灯光、服装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民营剧团就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例如民营剧团的绝大多数演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连基本的台步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身段、武功上就更加不尽如人意,在塑造人物时无疑打了折扣。同时,舞美、灯光、服装等条件就更为简陋,这无疑将制约民营剧团的长远发展。
在剧目的选择上,民营剧团能适应市场需求,演出农村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比如这次江都市德才扬剧团选择的《红丝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民营剧团受条件所限,对剧本的选择,大多未经过深入的思考与修改,直接照搬传统或其他剧种的剧本。这些剧目有些显得冗长,很多剧情不合理的地方以及不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东西也保存了下来。
大部分的民营剧团都没有专业导演,有的团还能借助团外的力量,邀约优秀的导演参加主创队伍,而有的团则只是由非专业导演对演员进行指导,只是解说动作,而不能帮助演员深入了解剧目、理解人物。因此,民营剧团很多剧目的表现手法往往很老套,老戏老演的现象十分严重。
此外,让民营剧团引以为荣的演出场次,也潜伏着一定的危机。频繁的演出,固然能让剧团得到更高的利润,也能给演员提供锻炼的机会,但也影响了演员排练、进修的时间,而且过度疲劳的演出,是对演员也是对艺术一定程度的摧残。
作为民营剧团,要想打开一片崭新的天地,还是需要立足于艺术本身,作为艺术表演团体,民营剧团的生存只有“以艺为本”,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责任编辑:汤玉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