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那天去采访,江都扬剧团正在排练《珍珠塔》。江都区文联副主席、扬剧团团长韩美芳告诉记者,剧团作为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学实践基地,这次请来了中戏研究生来导演这部剧作,将在江都大会堂演出。
当年由政府“买单”、个人免费入学的扬剧苗子,进入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接受扬剧系统培训和学习。如今,这群90后已经慢慢成长为江都扬剧界的主力军。“从2007年将他们招进来,送往艺校进行培养,经过三年的教学,在汇报演出时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经过了这些年台下的打磨、台上的锻炼,孩子们身上还是能呈现出规范的技艺。”韩美芳习惯称学员为“孩子”,她感慨自己曾经担心过、焦虑过,如今更多的是欣慰。
“刚毕业那阵子最让人操心,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变换是很难的过程,戏曲演员付出的辛苦是常人无法体会的,而剧团的待遇、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容易让孩子们产生落差感。”韩美芳的声音突然些许低沉,“多苦啊!冬天里下大雪,手伸出来都嫌冷,下乡商业演出搭台子,孩子们只能穿单薄的戏服站在台上;大夏天那么热,蚊子又多,他们要把长衫往身上捂,身上、衣服上都是白白的一层盐霜。” 但让她欣慰的是,“孩子们”远比自己想象的能吃苦“参加劳动也好,参加演出也好,作为90后能沉下心来吃那么大的苦,已经很不错了。”
韩美芳经常研究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在剧团里最容易引发争议的是主演选择,剧团采取开明的方式。在纪律性上,她又非常严明:“平时练功不准偷懒,舞台上演出,哪怕台下只剩下两个人,都要坚持在台上唱到最后,不准差一句词。”韩美芳说,这是演员的职业道德,这些观念也在学员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韩美芳说,剧团不论资排辈,而是大胆地将年轻人向前推。“可能观众最初看到他们的稚嫩,我们允许他们犯错,但相信他们会成长。”剧团里新老交替是必经过程,老一辈因为眷恋舞台而排斥新人也是正常事,但在江都扬剧团,老一辈不仅心态平和,而且甘当绿叶,全力衬托着眼前的朵朵“小红花”。韩美芳告诉记者,最近的这部剧便是将青年和中年合排,让老师和学员的角色同台,穿插起来排练,大家配合地很默契。
“如今留下来的,都对剧团有感情,都希望剧团好,大家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剧团的希望,为国家级非遗后继有人发自内心的高兴。”韩团长说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江都扬剧也有标杆性人才
“作为一个专业剧团,标杆性的人才是关键。”韩美芳提及一个叫刘颖的女孩,“从《江都公主刘惜君》到《江姐》,再到《白蛇传》,尤其是饰演白娘子,以前从没摸过铁枪的她,把武戏演得那么到位,这类文武兼备的学员很难得!这将是扬剧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出“青春版扬剧”《江都公主刘细君》,让刘颖18岁时便成为小
有名气的“角儿”。 江都扬剧协会副主席佘志群告诉记者:“许多江都戏迷就是为了看刘颖,才看《江都公主》的。”而如今,20岁出头的刘颖对这份传统艺术越来越爱,也在戏剧道路上越走越宽。
刘颖回忆起小时候,是被奶奶抱着在田间看扬剧长大的,后来江都电视台每天播扬剧,她也习惯坐那听半天。刘颖坦言,进入艺校学习扬剧,刘颖才发觉,听别人唱和自己唱完全是两码事。真正进入这行后才真正理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她一直感恩艺校的指导老师,“逼”出了自己不怕吃苦的习惯。“指导老师除了严格,还是严格,可能她也心疼,但为了让我做到位,她会严格到底。”刘颖谈起毕业汇报演出节目《打神告庙》,那是她平生第一次倾尽全力的舞台付出,也因此开始被领导关注。“虽是文戏,却对动作要求很多。为了练跪步,整天整天地跪在地上,破皮出血、结痂,再破皮出血,最后膝盖上也全是茧子;为了练习舞水袖,每天胳膊练到酸胀得抬不起来。”几年的扬剧生涯,让这个90后的女孩对吃苦习以为常,“后来演《百岁挂帅》里的穆桂英,衣服里面要穿二三十斤重的铁夹子,刚开始穿,一下午肩膀上就血肉模糊,用团长的话说,"只有肩上长出了茧子才算是成功。"
让刘颖觉得幸运的是,可以拜徐秀芳,这位扬剧界获奖最多,也是扬剧演员问鼎中国戏剧大奖第一人的前辈为师。“做梦也想不到,可以有一个"梅花奖"得主的师父,而且这个师父那么和蔼可亲,灯塔一样给我指引方向。”
去年,刘颖被剧团送往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半年,回来之后,她便加深了对学习的渴望,“师父常对我说,一个人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如今正在自学本科的她,还计划以后攻读硕士学位。
小学办起扬剧班
“慈亲却比孟母贤,盼我白玉早成器……”实验小学的李开来同学,
一段字正腔圆的《珍珠塔》让人赞叹。曾经获得省少儿戏剧大赛新苗奖的他,是扬州市扬剧少儿传人的代表之一。“扬剧进课堂”,在大桥镇中学广受师生欢迎,扬剧在少年一代手中薪火相传,弦歌不断。
2012年底,江都区教育局和省扬剧团合作,在江都区选取了实验小学、仙女镇中心小学、龙川小学、教师进修附属小学、小纪镇高徐小学这五所小学作为试点扬剧班。派去的老师都是省扬剧团国家一级、二级演员,学员为三到五年级学生,自愿报名,不收费,不考试,只安排汇报演出。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教学效果如何呢?记者联系了几所试点学校。
小纪镇高徐小学校长朱玉立告诉记者,去年十月份的交流汇报演出效果很不错。“总的来说,孩子们很感兴趣,但具体接触到理论,要学唱学表演时,孩子容易打退堂鼓。”学校每周四下午安排三个课时,共招收了三十几个学员,主要集中在三年级。当记者问及是否发现新苗子,朱校长笑称:“接触的时间还不长,暂时还没有暂露头角的。”
仙女镇龙川小学的扬剧班今年招收了二十几个学员。教导主任反映,教学效果蛮好,但部分家长存在抵触情绪,所以招收的学员不算多。究其原因,该主任认为,“一些家长对扬剧不感兴趣,所以不支持孩子报班。”
管老师是城区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他告诉记者,去年年底接到这一任务时,他心里也没底。因为学声乐的他,没有接受过专业扬剧学习。“两三次课上下来,不仅学生学到了知识,连我也受益匪浅。”管老师称,如今身边不少孩子都成了扬剧票友,他们会跟着爷爷奶奶去仙女公园听扬剧,或者周末晚上去金三元广场看戏,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责任编辑:水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